8月11日,中国举重队在奥运赛场取得了男女双获冠军的丰硕成果——女子58公斤级陈艳青和男子62公斤级张湘祥双双出战并先后摘得金牌。
其实,中国举重队到13日为止已有6位选手为中国军团获得金牌,其中刘春红还5次打破三项世界纪录。
那么为什么独要提到这两位呢?因为陈艳青和张湘祥不仅是同一天夺冠,而且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人除了在运动场上风光无限外,在生活中也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学历。
张湘祥在08年就已经完成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所有课程,已经获得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学位,而陈艳青则是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生,也已获得硕士学位。他们也很可能就是是目前中国举重选手中学历最高的二位。一家网站在报道中说“8月11日对于中国代表团和举重队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其中的含义绝不仅仅是指他们获得的两枚金牌。
中国出了高学历的世界冠军,意义非比寻常。并不一定陈、张二位就是首例,但这样的例子在我国体育界肯定并不多见。硕士奥运冠军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队伍文化教育的重视,我国专业运动员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广大运动员对学历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追求。
举重是吃苦最多的项目,陈艳青和张湘祥在从事专业训练和需要大量精力投入的研究生学业之间兼而得之,获取事业和学业双丰收,可以想见他们是以怎样的毅力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但学业和事业也并不见得都是互相抵牾的,处理得当,还会互相促进。据报道,无论是张湘祥还是陈艳青,他们的学习对于举重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似乎也成为他们最终夺冠的一个法宝。从他们所攻读的专业来看,张湘祥选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陈艳青选修的心理学,无论对加强体育专业训练的针对性研究,还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运动成绩都会有所裨益。相信陈、张两位硕士荣获奥运冠军,会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以此为契机,在体育界会兴起一股崇尚知识、追求深造的良好风气,极大地促进运动员重视自身的学习。
有统计材料说,我国举重人才多出于清贫之家,北京奥运会前的16位举重世界冠军大多如此。练举重,运动量大、吃苦多,所以家庭条件优越者多不选择此项。由于我国体育人才选拔机制的特点,有相当一些项目的苗子来自于相对贫困的农村,很多家长送孩子练体育,是将其当作改变个人和家庭窘境的捷径。因此在专业运动员中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及综合素质均较低的情况。相当一部分运动员除去所练专项别无他长,导致退役后求职谋生困难,这种状况成为部分运动员难解的后顾之忧。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曾出现过昔日冠军因生活窘迫拍卖奖牌和从事“搓澡工”行业的新闻,轰动一时。这种比较极端的情况肯定是个别的,但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
张湘祥和陈艳青的家境如何,没有考证。但他们的成功,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的示范作用。虽然并不一定需要人人都获得硕士学位,但运动员们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肯定会为他们自身命运的改变开拓更为宽广的道路。随着多数运动员知识素养的提高,冠军拍卖奖牌和当搓澡工的情况当会逐渐绝迹,广大运动员也不必再为退役后的前途多所顾虑。
近年来,我国体坛确实出现了一种知识与体育相结合的趋势,一是金志扬教练带领一支大学生足球队打入国家的甲级联赛,二是田径界涌现了“眼镜飞人”胡凯中这样的优秀运动员。但他们在运动成绩上还没有达到世界的最高峰。硕士冠军的出现无疑把体育与知识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据说张湘祥和陈艳青都有意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祝他们无论在事业还是学业上都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硕士冠军”、“博士冠军”出现,到那时我国的体育大军一定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人民网――奥运频道”、“人民网――《**报》”、“人民网”的关于奥运的报道(含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签署人民网奥运内容专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禁止转载、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规新闻授权的网站),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65368446联系。 (来源:人民网-奥运频道)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