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广厦千万间∕灾区群众尽开顔……”今天晚饭后,从重灾区四川安县辗转百余公里送感谢信到青川竹园镇的姚汉元老人,刚被成都军区驻滇某团汽车连请上主题教育讲台,就随口吟诵了这副对联。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啊!”姚大爷说,“我从小就听父辈讲,茂县1933年8月25日发生7.5级大地震后,曾留下"陈尸百里,遍地哀鸿"的沉重记载。
这次尽管是8.0级地震,震级和受灾面积都比当年大,但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子弟兵舍命相救,不到3个月,就使我们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房住,各安置点还通了电,通了路,娃儿有学上,老百姓不再担惊受怕,还能和全国人民一样收看奥运转播……”
姚大爷是该团在重灾区安县救灾时,被团长马洪昌带领官兵从“死亡孤岛”翻山越岭30余公里抬出来的。半个月前部队转战青川后,姚大爷多方打听,昨天追到青川致谢。那天,他被救出时,激动得要给官兵下跪。政委江水清拦住他说:“老百姓是共产党心中永远的牵挂,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
“我们到实地去感受一下姚大爷说的"四有"!”指导员陆海豹说罢,带着官兵转场到另一个临时安置点。记者随同走进附近的黄家坝村安置点,看到从马公、石坝、苏河等重灾乡镇转移出来的2000多户群众全都住进了活动板房,户户通了闭路电视,家家都在收看奥运实况。在猛虎社区集中安置点119号板房里,44岁的主人陈奇兵正在布置住房。由于家里4间瓦房在大地震中全部倒塌,妻子也不幸遇难,大儿子又在外打工,他带着11岁的小儿子从110多公里外的曲河乡迁了出来。政府给他分了这间20平方米的板房,还给他送来了被褥、衣物、毛巾等生活用品,每天给他家每人补助10元钱。尽管没有女主人,陈奇兵还是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床、饭桌、椅子等摆放得整整齐齐,挂在墙上的“永远不忘党恩情,感谢亲人解放军!”的红字格外醒目。小儿子陈建飞养在脸盆里的小鱼,让“家”平添了许多生气。陈奇兵对官兵说,现在他家不仅吃穿不愁,小儿子也上学了,自己再打点零工,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第 1 2页
走出陈奇兵的板房,陆海豹带着官兵边走边看,社区安置点集体食堂、洗澡间、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七八家网吧里热闹非凡,十几家“帐篷火锅店”宾客满座。有“震区第一店”之称的火锅店老板陈勇,边数钱边乐呵呵地说:“原以为地震后两三个月也开不了张,但大地震后不到一星期,我就重新营业了。半个多月来,尽管青川多次发生5级以上余震,可生意照样火爆!”“真是不听不看不知道,灾区的面貌一天一个样!”排长罗巍激动地说。
“说得好!”罗巍的话音刚落,正带领机关干部走访群众的政治处主任谌宏宇,举着刊有四川震后恢复重建内容的《人民日报》说道:“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安置受灾群众。到8月6日,四川城乡445.4万户家庭基本实现过渡房安置,受益群众上千万。其中农村347.6万,城镇97.8万……”
谌宏宇停顿了一会儿,给大家提了几个问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强大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如果没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救灾,我们能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吗?一千多万痛失家园的灾区群众能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房住这一沉甸甸的目标吗?“问题是我提的,思考和答案还得靠大家。”
夜幕降临了,猛虎社区安置点炊烟袅袅,官兵们带着兴奋和沉思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本报四川青川8月15日电)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