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什么最能打动人?何振梁先生一语中的:“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形象。”
的确,人们或许对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竞技场面和硬件设施已经模糊,但两次奥运会上日本观众的自律和韩国观众的微笑,却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在这个意义上,每一届奥运会,不仅仅是一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民素质的集中展示。这种展示,不仅包括东道主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更包括场下大众的言行举止。
因此,当北京提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时,很快得到了世界的热情响应;当有人号召既要夺得比赛的金牌,又要夺得文明的金牌时,立刻赢得了国人的全力支持。
这样的理念和号召,对于中国,具有更加深刻的含义。一方面,素称“礼仪之邦”的泱泱古国,“礼”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大宽厚的胸怀,承礼贤让的胸襟,自古就给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在一些演出、赛事中,少数中国观众的素质却令人担忧。
比如,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现场,几乎每一场有中国队比赛的场馆里,都有志愿者专门控制防范中国啦啦队的行为标语。遭致后来“中国加油”的标语被拿下,志愿者的理由是:“我们不懂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但是中国观众太喜欢举广告牌,我们只好看见汉字就喊停。”
再比如,前些日子在鸟巢举行的“好运北京”田径测试赛上,大部分观众是为了刘翔而来,当广播里介绍其他运动员时,几乎没有掌声;等到刘翔退场,尽管比赛还没结束,却只剩下了稀稀拉拉不多的人……
许多人认为,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最难实现的是“人文奥运”。然而,“人文奥运”恰恰是最能体现北京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人文奥运”,季羡林先生这样诠释:一是宣传中国优秀文化,一是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就是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机会,让全人类都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非凡魅力;中华文化素来具有开放的情怀,举办奥运会,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旋律,感悟“更快、更高、更强”的魅力。
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的确,奥运的赛场上,只有选手,没有敌人。这是力与美的较量,而不是生与死的厮杀。一样的执着,一样的拼搏,每一名出现在赛场上的选手,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尊重,去为之鼓掌呐喊。
“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来说,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这样说。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北京奥运会的所有参与者,让世界各国运动员都能感受到我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展示13亿中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质。让世界看到一个泱泱大国团结奋进的姿态,一个古老民族宽广开放的气度,一个和谐社会健康文明的风尚。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7年前,面对中国代表团的动情陈述,国际奥委会委员们郑重地选择了北京。
“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我们期待着,每一个观众都能通过自己的文明举止,无愧于五千年的文明,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夏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