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国队夺得北京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团体金牌,主教练刘国梁、队员马琳、王皓泪洒赛场。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8月18日上午,在北京奥运男子110米栏第1轮第6组比赛中,集十几亿人“宠爱”为一身的中国选手刘翔在第一次起跑后因腿伤遗憾退出比赛。赛后,教练孙海平说道刘翔的伤病与毅力,泣不成声。中新社发任晨鸣 摄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八日电 题:记者洒下奥运泪 有我之境无碍新闻大义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这是一个困扰过无数新闻记者的问题:面对饱受痛苦折磨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拥抱他,甚至放下笔纸,和他一同哭泣吗?
学院派或许会告诉你,面对新闻,记者应该冷静、“无我”甚至“无情”。
如果这就是一条金科玉律,那么中国的许多新闻记者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判为不及格。但问题是,世界上果真有凌驾于人性之上的金科玉律吗?
且看看以下几个哭泣的画面:
十八日,当中国飞人刘翔因伤退赛时,“鸟巢”内一些中国记者似乎忘掉本职工作,抱在一起痛哭。一名中国女记者在发布会上一边哭泣一边敲下这心碎新闻的情景更是让人动容。
央视一名长期跟随刘翔采访的记者情绪失控,一边哭泣一边报道的情景通过直播画面传到了千家万户。该电视台甚至中断原有的直播计划,用了长达数分钟的时间播出“向刘翔致敬”的短片。主持人哽咽道:即便刘翔退赛,他依然是我们的英雄。
九日,面对错失首金、梨花带雨的杜丽,一名记者几度哽咽,含泪劝慰:“没关系,没关系杜丽,还有下一场比赛呢,好好努力,好好休息,大家等着你的好消息。”
十一日,一位记者在向错失金牌的朱启南提问时,还未开口就先哽咽,朱启南也是流着眼泪回答完的。而另一位中国记者甚至对欲与伤心未已的朱启南合影的人大发脾气。
十五日,当举重金牌得主曹磊在最后一举前才获悉母亲刚刚去世时,发布会现场的中国记者与她一起陷入了悲痛,甚至连一名俄罗斯女记者也当场落泪。
十七日,程菲在自己拿手的跳马和自由体操两个项目上均冲击金牌失利。赛后,她像一个孩子一样伤心哭泣。陪着她默默流泪的所有中国记者不约而同地高喊:“程菲加油!”
这种与采访对象“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性画面还有很多。因为不忍,很多记者宁可选择默默流泪,也不向失意英雄提所谓的“敏感”问题。而背后是,很多人从到早晚,顾不上吃喝,辛苦奔波在三十多个场馆,只为挖掘几条“重磅新闻”。
新闻教科书常教导,“无我”才是一名好记者的应该做到的境界。在新闻事件中,记者应当以“局外人”、“观察者”身份出现,不应当介入新闻事件,甚至被采访对象的情绪所牵引。
然而,正如文章境界,“有我”与“无我”本无高下之分,李白文章无处不有我,王维绝句物我两忘,两者各擅风骚。面对新闻事实,记者理应做到冷静如铁的客观与“无我”。然而作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丧失感同身受的移情能力,也可能是对新闻致命的损伤。
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所言:(与痛苦的采访对象拥抱甚至一同哭泣),这无关乎对“公正”、“客观”、“中立”等规则的拷问,这些字眼再怎么严肃与冷峻,终究不能逾越人性的范畴。
这位从事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长达三十余年的新闻学教授认为,新闻应当带着人性的体温,“每个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爱或恨,雄心或懒惰,愉快或失望”
中国的新闻导师也常说,如果想成为一名好记者,首先应该做一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好人。如果这句话的前提没有错,那么记者们带上录音笔的同时,带上纸巾又何妨?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