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首次就社会建设发布总结报告比较详尽地阐述了2007年深圳社会发展的重大进展,并对2008年深圳社会发展形势进行了预测。这里将对产业升级中的农民工问题、社区换届直选、社会组织发展与规模,以及街道综合执法等几大类社会体制改革全方位阐述,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政策解析,敬请关注。
|
“产业结构升级或对深圳农民工造成大影响,他们有可能会因为教育程度偏低,影响企业降低整体创新能力,他们自身或也面临‘产业壁垒’、‘知识壁垒’而被淘汰的命运”,蓝皮书呼吁应更关注农民工群体。
《关于农民工与深圳产业发展问题探析》的撰稿人、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队长孔爱玲介绍说,深圳2007年的1200多万人口中,农民工超过800万,据一项问卷抽样调查显示,特区外的劳务工中有78%是农民工,而特区内的劳务工中,农民工占5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1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49%;从职业看,他们56%以上是在工厂当普通工人,行业主要分布在电子、机械、家具、服装、玩具、餐饮及服务业,其中高技能人才仅占1%。
她介绍,根据估算,2007年—2010年间每年新增农民工保守估计大约为11万到15万人。“随着农民工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农民工在产业结构中面临的问题会更突出。”
◎问题一
产业工人地位未被认可
“农民工虽然是深圳某些产业的从业主体,但是其产业工人的地位得不到认可。”孔爱玲介绍,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8%,其中建筑业中农民工占80%;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到了52%,其中在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中,90%都是农民工。由此可见深圳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上。农民工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普遍比较高,广东省非公有制企业发生的工伤事故中,进城务工人员占伤亡总数的80%以上。
■专家献策
设立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机构,注重建立农民工问题长效机制。当前要加强农民工的服务与管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杜绝最低工资水平以下的用工现象。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针对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的特点,继续完善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到医疗保障,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和谐的人口基础。“通过这些措施,让农民工们在阳光下得到实惠。”孔爱玲说。
◎问题二
农民工大量进入会削弱产业创新能力
孔爱玲对现阶段农民工的大量进入会削弱产业创新能力问题表示担忧。她说,由于大部分农民工分布在简单的体力劳动行业,对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必然降低深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专家献策
从深圳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随着一部分塑料制品、玩具、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比例增大,造成农民工在某些产业的人口数量减少已成为必然。但要控制节奏,防止由于制造业大量流失导致“产业空心化”。同时,要认清当前深圳产业用工现状,切不能因为大谈产业升级而漠视现有的产业用工需求与农民工问题,造成“民工荒”现象,要充分重视产业发展与农民工数量的“动态平衡”。
◎问题三
面临“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双重挑战
孔爱玲认为,在各种产业面临升级过程中,“产业壁垒”和“知识壁垒”是农民工当前最大的挑战。她认为,发展高科技化、高知识含量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深圳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在向产业高端流动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高端化而被淘汰的命运。
■专家献策
“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支持力度,为农民工向高端产业流动提供帮助是最好的办法”。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要求,加大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加强与内地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深圳企业与农民工输出地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的长期合作关系,这对于内地农民工进入深圳就业,提高竞争力,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推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新途径,为农民工入职、转岗就业、技能提升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具备相应技能的农民工向高端产业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