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过去叫“洼里”
——北京世奥森林公园职工的奥运情缘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化工人正在整修绿地。本报实习生王飞摄
“看着"鸟巢"、"水立方"的成长,我们非常高兴。”北京世奥森林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陈萍对本报记者表示。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全国欢庆,在首都北五环外西北角的一个小乡村———洼里乡,村民们围着电视机欢呼雀跃。但是,当时的他们并没有想到,奥运会将给他们带来巨变。从村民成为职工,从职工成为奥运拉拉队员,这一过程让他们结下了奥运缘。
曾经的村民
2002年,奥运场馆选址洼里乡,全乡共2.3万人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宅,分散京城各地。
洼里乡过去辖区15.7平方公里,下属6个自然村,地处北京中轴线北,西北、东南地势稍高,中间夹有一块低地,明清时人称“洼子里”。
陈萍就生活在这片沃土上。她对记者回忆了小时候的生活:上世纪60年代,洼里乡广种稻田,全乡自打机井10余口,一里地外就能看到常年喷射的井水,被人们称为“大泉眼”。
2002年,接到动迁通知后不到两个月,全乡1万多户顺利搬迁。在这样大规模的搬迁中,洼里人为了支持国家奥运建设,无一例上访,无一例钉子户,无一例安全事故,无一例刑事案件。
不到两个月,全村500多户顺利搬迁。整个拆迁,一共关闭拆除了148家企业,拆除房屋3974户,拆除房屋面积37.5万平方米,洼里23000人口被迁移。“奥运”职工
拆迁后,村民们成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职工。
“我们每天为森林公园除草、浇水,养护的工人都是我们洼里人,他们不愿意离开。现在洼里人有一个新名称了,叫"奥运村村民"!”陈萍笑着说。
洼里村民曾经“富得流油”。当年的洼里村属于城乡接合部,离亚运村只有1.5公里,而乡里还有22家企业,外来打工人员很多。许多人家在自家院子里盖上了小房间,出租给外来打工者,有的人在农闲时出去做点小生意,每年都能挣上几万元。
当拆迁通知下达后,每一个村民意识到自己是为了奥运而放弃家园,是为了实现国人百年梦想而“背井离乡”,他们没有怨言。
拆迁改变了洼里人的命运,北京市政府给予洼里人优惠政策:男人16~60岁,女人16~50岁,由征地单位安置工作;征地单位安置不了的,由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代为安置工作。洼里乡的城镇居民和农民,一律转为国有企业的职工,所有职工上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曾经的农民,今天的职工
50多岁的刘志强,刚由农民转变为职工时很不适应,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束缚,让他很难适应。消极怠工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自从参加北京职工文明拉拉队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陈萍为了训练职工文明拉拉队为北京奥运加油,每天长时间训练。一天,她发现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她也没在意。一个月后,当她说不出话来时才去医院,检查出声带息肉,并且息肉很大,难以做手术。
陈萍每天带着药坚持上班,息肉有所缓解后,2008年6月30日,陈萍做了息肉手术。医生叮嘱她一个月不能说话,不然会有后遗症。她没有听,继续忙碌:“要是在以前,我也不会这么为难自己。可是,现在自己是一名职工,而且要参与奥运,当然不能含糊。”
两个星期后,陈萍重新走上岗位。每一个农转非的职工在她的带动下,都认真地训练。“从自由闲杂的拆迁农家,变成组织纪律性强的职工,这一切和奥运职工拉拉队等相关活动有很大关系。”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