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数字显示,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经济活动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
“在这种背景下,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需要更多关注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说。
中国经济仍有可能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 刘世锦认为,在已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是消费价格指数延续回落态势;二是在上月下滑的情况下出口有所回稳;三是内需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年初,中央就预期到今年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会增多,困难将会加大。但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暴涨,美国次贷危机加深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内南方冰冻雪灾、汶川特大地震等,都是事先难以或不可预料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出现目前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经济在较高水平上稳定增长的局面,实属不易。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率。支持这种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有一系列因素,包括广大而持续扩展的市场,独特的生产要素组合,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日趋改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等。
“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体完成以前,已经驶入快车道的中国经济有条件、有潜力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本面。”刘世锦说。
刘世锦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即使经济进入这一轮增长的调整期,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撑,加上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政策的支持,中国经济仍有可能保持9%左右的增长率。
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刘世锦说,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遇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发展了。问题会形成压力和挑战,应对得好,就会给进一步发展拓开空间。
比如,这一轮的通胀压力,主要是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是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的、不可控制的通胀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特定阶段的物价上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如农产品涨价可以使农民增收;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分配差距;能源资源价格上调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治本之策。
更重要的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逼着”我们在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竞争优势。
“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关过了,中国经济不仅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一个大的台阶。”刘世锦说。
中国经济抵御风险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在抵御风险、应对不确定因素上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首先是大国优势。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大国,对国内外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比较小的经济体有更强的调整、化解能力。比如,国际经济减速,外需下降,对出口导向的小经济体将有很大影响,但在中国,出口导向型地区的增长下降可在相当大程度上由内需导向型地区的增长加以弥补。
其次是后发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不仅可以引进先行者成熟的科技、设备、工艺等,还可以引入管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知识,借鉴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力争少犯或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能及早发现和纠正。
更重要的是政治优势。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确立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政治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协调、应急处理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这些优势在近期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如果说风险和不确定性难以避免,利用好我国的大国优势、后发优势和政治优势,就可能赢得多一些的主动权。”刘世锦说。(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