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煤制油产业的发展思路只能是审慎发展、稳步推进。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以及国内外煤制油产业进展情况看,我国发展煤制油须走好科学规划、管理创新、效率优先三步棋。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与日俱增。
作为重要的能源产品之一,石油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分析现阶段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可以清楚地发现,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了以煤消费为主向以油气消费为主的转变。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也正处于积极的变革之中。
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研究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历史,不难看出,一个国家要实现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能源消费实现以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转变似乎是一个必经阶段。
战略地位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平稳,GDP增长连续30年保持在7%~10%的增长水平。伴随着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速也非常惊人。目前我国石油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从总的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的能源消费还是延续着以煤为主的特点,表现在煤炭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近些年受国际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持续高涨,屡次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6月曾突破140美元/桶的历史大关。相对于石油需求而言,我国石油生产能力有限,每年需要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2007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1.78亿吨,对外依存度已达48.7%。预计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进口的石油数量可能还要增长。大量进口石油将使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增大,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也将使国际石油市场的风险通过贸易途径传递至我国,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为消除和改善过分依靠国际能源市场而带来不良影响的不利局面,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就成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的能源资源特征是煤炭资源相对丰富,油气资源相对贫乏,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依靠国内油气开采,全面持久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难度较大。从供给结构看,煤炭在我国化石能源总量中占据的比例高达95.6%,而石油和天然气占到的比例分别为3.2%和1.2%,因此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将保持长期的基础性地位。预计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将继续占据能源消费60%的比例,2050年也不会低于50%。在这样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约束下,让一部分煤通过必要的技术转变成油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性。政府其实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2007年1月发布的《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就曾提出:“有序推进煤炭转化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为后十年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高油价让我国的煤制油产业走上历史舞台。
发展现状 国内业界经济评价人员就煤制油项目的经济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给出了30美元/桶至50美元/桶的盈亏平衡点价格。该结论的经济意义为,若原油价格超过这个水平区间,煤制油项目就能从中获利。近年来国际油价高涨,虽然有回落的可能,但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预测人员普遍认为油价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每桶120美元左右的原油价格将使煤制油项目赢利变得毫无悬念。富有竞争力的成本赋予了煤制油良好的市场前景。
国内的神华、兖矿和潞安可谓是国内向煤制油产业进军的先驱,神华集团先后在内蒙古和陕西投资煤制油项目,从目前进展状况看,预计2008年9月可以建成投产。总体看来,近年来受高油价驱使,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国各主要产煤地区均不同程度参与了煤制油项目的运作。陕西曾预计投资190多亿元在榆林运作煤制油项目,山东兖矿集团投资上百亿元在贵州建设百万吨级煤炭液化基地。此外,云南、河南、河北、安徽、黑龙江、山东、山西等省也在酝酿自己的煤制油项目。
在各地纷纷规划煤制油项目的同时,外资公司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国内煤制油项目的热情。壳牌公司一改昔日单纯转让技术的经营策略,积极加盟神华集团位于宁夏宁东的煤炭液化项目;美国的博地能源、陶氏化学等企业也想在中国的煤制油项目领域一展身手。据国内煤炭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估计,目前国内拟建和在建煤制油项目的资金规模已经高达千亿元之多。若此速度得以延续,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煤制油项目上将完成4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投资规模,形成年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
业界虽有参与的热情,但政府对此却表现得较为谨慎。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发布文件称,煤制油品和煤制烯烃尚处在工业化试验和示范阶段,应在取得成功后再推广。在国家煤炭液化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前,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应暂停煤炭液化项目核准,一般不应批准规模在年产量3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显然,政府在为煤制油项目的发展适度降温。
主要问题 政府为煤制油项目降温有其合理性。目前国内外围绕煤制油产业发展的问题争议较多,其中关于项目运行的技术、环保、水资源等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是水资源问题。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原煤4吨左右,水10~12吨。而现阶段我国水资源相对贫乏,主要产煤区山西、陕西、内蒙古均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若在这些地区发展煤制油项目,水资源能否有保障是最大问题。发展煤制油一定程度上将会加剧水资源紧张,遇到持续干旱现象可能会影响到装置的正常运行。近年来国际油价高涨,大量的石油进口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压力。国内很多企业把目光转向替代能源,生物能源就是被关注的对象之一。但生物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发展煤制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与民争水的问题。我国淡水资源总体来看比较缺乏,这一点决定了煤制油产业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都有发展条件和基础。水资源成为国内煤制油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
二是生态平衡问题。煤制油企业的运行将产生大量废渣、生活污水,排放大量含硫工业废气。若不能将这些废弃资源利用和回收,将会给项目所在地的生产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煤制油产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以每年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计算,煤制油产业将消耗1.5亿吨至2.0亿吨煤。以每吨煤产生3.5吨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每年将增加7亿到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当前,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非常重视。对此我国政府的态度也是明确而坚定的,我国已出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该方案充分表达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的意愿。发展煤制油,若不能很好地处理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问题,将与该国家方案发生理念上的冲突。发展煤制油产业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一原则性立场不可动摇。
三是煤的利用效率问题。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局提供的换算标准,石油与标准煤的热当量比为1∶1.43。以此为依据进行测算,采用直接法生产煤制油,煤的热能利用率为47.6%,而间接法的利用率仅为30%,若不能处理好热能回收利用,将有70%左右的热量在煤制油生产过程中被消耗掉。煤炭与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资源利用形式可以发生转换,但若伴随效率下降,则会得不偿失。发展煤制油,这一问题不容回避。解决之道
一方面,发展煤制油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发展煤制油又面临着一系列目前看来尚有一定难度的障碍。因此,当前的发展思路只能是审慎发展、稳步推进。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以及国内外煤制油产业进展情况看,我国发展煤制油须走好科学规划、管理创新、效率优先三步棋。
科学规划煤制油产业,就现阶段煤制油的资源基础、产业发展经济社会条件等相关要素,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是发展煤制油产业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国煤制油产业发展表现出盲目投资、遍地开花的倾向,对此应予以适度控制。由于煤制油产业在国内尚不具备大规模运作的条件,政府在对此项产业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的煤炭资源、水资源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各项经济社会条件,划分好区域发展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和遍地开花。在具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可以执行滚动发展计划,即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先做好重点项目的试点,待取得成功后再将其经验和做法予以大规模推广。
管理创新包含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理念和技术犹如煤制油产业的“双翼”。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将不断攀升至新的水平,能源供给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现阶段煤制油产业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目前关于煤制油产业的发展尚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反对者所持的主要理由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本着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在煤制油产业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上需要我们统一认识。与此同时,仅有理念创新是不够的,理念创新还需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当前应加快针对中国煤种和煤质特点的新工艺开发、新型高效反应器开发、液化油在线加氢精制以及关键设备制造研发技术的研发。只要技术创新能够取得突破,相信其他系列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生态环境等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效率优先主要是针对煤制油产业发展进程中煤炭的利用效率问题而言的。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利用存在着粗放消费的特征。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落实,节能减排将成为今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制度之一。现阶段煤制油产业确实面临煤炭利用效率低的现实问题。短期内这些现象尚可容忍,这就好似在短期内我们无法做到最优而不得不选择次优一样。但从长期的发展趋势看,煤炭的利用效率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项产业将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节能减排制度相抵触。煤制油产业运行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气、水、废渣和热量的排放,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若能将这些排放物加以利用,比如对二氧化碳进行回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等,通过延长产业链使之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相信一定会对煤炭利用效率形成补偿,也能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最后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发展煤制油是解决石油产品供应短缺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认为解决国内油品供应的主要渠道是煤制油,那就是本末倒置,犯了认识论上的错误。也正因如此,在项目上马问题上就需要我们慎之又慎,应严格遵循项目评审程序,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煤制油产业朝着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兼备的方向发展。(作者:罗佐县来自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来源:人民网-能源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