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记者/王姗姗
这几天,一些美国学者给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北京报道奥运会的主持人提意见,说他们在北京呆了这么长时间,居然“北京”两个字的发音还不正确。学者们说,这虽然是个咬文嚼字的细节,但错误信息的传达会进一步导致误解的产生。
近来美国媒体和民众逐渐发现,以前一些由“小题”做大的对中国的认识,与他们通过北京奥运会了解到的中国并不一致。奥运会让美国人有机会体验到了一个他们不了解的中国。
惊呼“中国要超过去了”
奥运会第一周赛程结束之后,美国媒体有两叹:一是赞叹菲尔普斯不负众望,二是惊叹东道主队实力超群。NBC主持人在节目中说,“小心,中国赶上来了,要是再不加把劲,等24日我们只能说中国超过去了!”到16日为止,中国队摘金26枚,在余下赛程的体操、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射击项目上还有很大夺金空间,与雅典奥运会时的实力相比大大增强。
《华盛顿邮报》慨叹,美国知道中国的体育实力有长足进步,但没料到进步如此神速。第一个星期的比赛中,中国在8大项目中获得金牌,就连传统的弱项游泳也摘金夺银、连破世界纪录。一位意大利奥委会官员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运动员很强大。”而美国队除了游泳之外,在其他各项目上夺得的金牌都只有1枚,有的项目还是空白。这不禁让美国媒体捏把汗,如果没有菲尔普斯这样的夺金“狂人”,中美之间的金牌数量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在余下的赛事中,美国期待通过田径日进斗金,但是中国队则在以往的5个弱项——游泳、田径、帆船、赛艇和皮划艇上迎头赶上。美国媒体认为,如果美国想在奥运会上有更佳的表现,就必须在其他项目上有所作为。
篮球赛上升到外交层级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说,中美之间实力的真正较量是体操女团的决赛,而两国之间的真正对接是男篮小组赛中的中美碰撞。全世界大约有10亿人关注了这场比赛。美国“梦八”队球员詹姆斯说:“这很可能是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观看这场比赛的有中国外长杨洁篪、美国总统布什和他的父亲,还有美前国务卿基辛格,世界从中嗅到了政治气息。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说,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美之间的篮球对抗。多家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回顾了中美篮球交往,其他国家媒体在这场比赛的报道上也不遗余力。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说:“如今,是篮球将中美这两个地球上的超级大国一起拉到球场上。”现场观众不仅为中国队助威,还热烈地给美国队加油。姚明和科比得到的掌声一样多。一位观众说,大家为两国一起摇旗呐喊,因为中国人欢迎美国队。文章认为,这场比赛是加强中美交流的一个绝佳契机。
《纽约时报》还刊登了中国年轻人穿着NBA球星的队服在街头广场打篮球的照片。科比说,在中国的明星感觉比在美国还足。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有3亿人打篮球,而中国人对NBA的熟悉和喜爱程度,出乎美国媒体的意料。媒体认为,篮球已成为中美新的共同点,是21世纪两国的体育外交:中国人通过NBA了解美国,而美国人通过NBA里中国球星的表现看中国。
印象深刻的“中国笑脸”
奥运会开始前,《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幅中国人穿着睡衣在街头闲逛的照片,指出中国人礼仪欠佳,东道主还为此特意发布了《文明观赛礼仪手册》。但开赛后,该报报道了中国观众的热情友好,并配发了观众为运动员欢呼的照片。
文章指出,看来有关中国观众礼仪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们非常热情地为各国运动员助威,哪怕是对以往不太欢迎的日本队员也不例外。各大报纸还纷纷报道他们所见到的“中国笑脸”。《纽约时报》称,奥运志愿者最能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文章说,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北京的大学生,他们有礼貌、非常友好,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中国形象:年轻、爱国、有激情、充满自豪感。
最让《纽约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鸟巢”工作的87岁的志愿者孙芳垂(音译),他说中国人等了7年,非常乐于为国家做些事情。文章还说,除了志愿者,记者所到之处感受到了中国人强烈的自豪感和对奥运赛事的热情。
相关链接 / LINK 多渠道了解真实的中国
家住美国波士顿的博尔利,带着两个孩子专程到北京看奥运会。他说,到北京之前总是听媒体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夸大其词了,他和孩子们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博尔利说,他会和孩子们尽情享受在北京的时光,因为北京好玩的地方非常多。
无法前往北京的人们,纷纷通过电视或上网观看比赛。NBC的收视率调查显示,开赛后两天美国收视率达到每天2900万人,是除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外、30年来非美国本土奥运赛事黄金时段的最高收视率。此后平均收视率为每日3000万人,比雅典奥运会同期多出400万人。
弗吉尼亚州的地方官员里尔对《世界新闻报》驻美国记者说,他不仅观看赛事,还关注中国人的生活。从未去过中国的里尔说,看了NBC的主持人在北京逛夜市、品小吃、在秀水街购物的经历觉得非常有趣,特别是秀水街的营业员们居然英语那么流利,还能跟主持人开玩笑逗趣,和他想象中严肃的中国人不一样。(王姗姗)(世界新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