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外国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 中新社发 周古凯 摄
中新网8月20日电美国《侨报》8月2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北京奥运开幕后,全球舆论也进入了北京时间,但与西方媒体的表达相比,一些中国媒体并没认识到“主场”优势,不仅缺乏沉稳和主动性,还缺少应有的豁达与智慧。北京奥运对中国媒体也是一个展示自我、改善生态格局的机遇,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传媒机构及其从业者都应该弥足珍贵。文章摘录如下:
自从中国进入奥运时间后,全球舆论便也进入了北京时间,包括火炬传递、奥运筹备、赛场建设、开幕式排练乃至环境、交通、文化等,都成了世界媒体最集中的话题。
曾几何时,西方几乎调动一切话筒,对北京奥运竭力进行意识形态渲染,一度激起全球华人媒体同声谴责,舆论乱象掩盖了奥林匹克运动的要义。
西方媒体如此“关注”北京奥运,当然不全基于对体育的热爱。从“奥运村不许运动员带《圣经》”,到“奥运工程致125万人丧失家园”,再到“口罩代表团”,其表达与真相都有相当大的错位。这种“八卦”并不带有娱乐性,总体上不过是延承了西方某些政客的见识,就像美国《生活科学》杂志15日说,“奥运会使中国注定成为世界上新的头号超级大国”,这样的“胡说八道”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会相信。
奥运会给了很多人以施展想象力的平台,但如把西方媒体的言论全看成“敌情”,则是过于敏感。向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西方媒体,当然不会忽略奥运这个焦点,尤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舆论开放,为他们提供了扩展影响力的良机。站在该角度看某些西方媒体捕风捉影、小题大做、望文生义并非不可思议。
同理,北京奥运对中国媒体自然也是一个展示自我、改善生态格局的机遇。可惜的是,一些媒体并没认识到“主场”优势,与老牌西方媒体相比,不仅缺乏沉稳和主动性,还缺少应有的豁达与智慧。比如,中国南方某报对路透社英文网站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国体操女队无缘决赛》进行“纠错”,对其制造“假新闻”提出道德质询,迫使路透社对“技术疏忽”致歉。但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就用情绪化的词汇痛骂对方“无知愚昧”,同样有损中国传媒的形象。
当“反驳”成了一种惯性,掉进别人制造舆论陷阱就在所难免。事实上,在一个世界性的重大活动中,出现各种不同声音本是正常现象,既然北京奥运被人视为中国的“成年礼”,国际舆论对这个大型典礼进行全方位审视也在情理之中。令人不可思议的还不是某些人心无三分定力,而是一种自以为老练的表达方式。看看奥运期间在网上风行的新闻就知道,诸如某冠军把陪练“摔”成老公、女运动员遭受性骚扰、女志愿者被老外亲吻等,如此形而下的花絮可谓五花八门,媒体似乎都醉倒在了运动员的隐私里。
一边是对中国全方位的探视和挑剔,一边是分寸失度的情绪宣泄,构成了奥运会的另一看点——刘翔伤退、国足惨败、姚明怒骂,这些悲情都转化为娱乐效应。当然,观众以轻松的态度对待赛场上的沉重并不过分,问题是,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媒体所肩负的责任不是互相诋毁和取悦,而是客观、公正、公平。中国几十年的改革终于争取到了一次传播民族文化、塑造自我形象的机遇,任何有社会责任感的传媒机构及其从业者都应该弥足珍贵。
所谓“主场”,起码意味着拥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与地利、人和优势。引申到媒体层面,能一呼百应,同时拥有世界上40多亿受众,机会实在不可多得。要知道,在媒介功能得到充分挖掘的信息时代,媒体的社会定义也越来越清晰,每个声音和态度都代表着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对处于主场的中国媒体,尤其如此。(王龙)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