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20日电 题:小额担保贷款成为重庆困难群体创业的“及时雨”
新华社记者王金涛 储国强
在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创业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情况下,小额担保贷款已成为重庆市困难群体创业的“及时雨”。
据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统计,截至去年底,在5年多时间内,这项政策直接帮助8.3万人自主创业,带动16万多人就业。
一项得民心的好政策 重庆市自2002年9月开始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以政府出资担保和全额贴息的方式,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失业大学生、农民工等困难群体获得小额贷款,期限一年,结清贷款本息后可申请续贷一年。在重庆主城区,申办小额贷款者须向所属社区居委会申请,居委会审核后再经当地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的社会保障所推荐到区就业局审核,最后由承贷金融机构承办。在远郊区县,一般直接向区县就业局或乡镇社会保障所申请,经审核后由金融机构办理。
2003年以来,重庆市小额贷款发放量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仅去年就发放4.2亿元,比上年增加61%;今年上半年发放2.5亿元,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中,所有个体或小企业经营者都认为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深得民心。开县农民王德刚想在繁华地段开个窗帘门市,怎么也凑不够钱。这时候,他在开县就业局帮助下申请到了2万元小额贷款,开张后生意红火,去年净利润六七万元。重庆南岸区居民雷思德下岗后办起了渝侠塑料厂,由于缺资金,企业难以扩大规模。他顺利申办了10万元小额贷款,加上积蓄,购置了一台新设备,使年销售收入由80万元增至200万元。他说:“小额贷款救了我。”
市场化操作形成长效机制 在重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量逐年增多,风险却很小,已形成长效机制。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应回收小额贷款6.5亿元,实际回收6.4亿元,回收率达98.5%。
据重庆市就业局副局长王世平介绍,重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区县财政和市财政按1比1比例共同出资,存入承贷金融机构,这样就节约了人力和经费开支,贷款贴息则来自再就业资金。金融机构按担保基金的3倍规模放贷,风险由区县财政、市财政和金融机构各承担1/3。
为控制风险,金融机构对申办小额贷款者实行反担保:申办者既可请公务员和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人员担保,也可以门面、房产、有价证券等作抵押。即使小额贷款出现风险,重庆也形成了健全的催收机制。例如,云阳县就业局对逾期不还的贷款人发送催收通知书并派人登门催收,对催收无果的,直接通知担保人,对不履行担保责任的就通知担保人所在单位和财政局扣划工资偿还,目前云阳县小额贷款不良率仅为0.49%。
为最困难的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 既找不到担保人、又没有资产抵押,这样的人能否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去年,重庆市建立了小额贷款绿色通道,为最困难的创业者提供特别帮助。目前重庆市有50多人进入绿色通道,共获得100多万元无担保贷款。
重庆江北区居民朱怀刚从部队转业后,来到一家航空机票代理公司工作,每年收入仅为1万元。去年初,他想自己单干,却缺少创业资金,申办小额贷款时拿不出资产抵押。经层层审核,江北区就业局最终让他进入绿色通道,朱怀刚拿到2万元小额贷款后,开了门市,每年收入增至五六万元。
26岁的郭伟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到中央音乐学院专修乐器制造专业,此后主要从事乐器维修。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他想开一个琴行,却苦于没有资金。他申办小额贷款时,想把自己住的60平方米的住房用来抵押,银行却不认可。无路可走时,他意想不到地被渝中区就业局推荐进入了绿色通道,于去年底贷款5万元。现在他的琴行平均月销10架钢琴,形势看好。他说:“就业局不仅把我扶上马,还送了一程,让我享受了一年免8000元的大学生创业免税政策。”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