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证据
近十几年,科学家分析了大量的DNA,为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证据:一小群人从非洲大陆走出,到一个新的地域生活、繁衍后代,后来这群早期人类的一个分支与“母体”脱离,向其他地方迁移……
十几年来,科学家通过同步分析分散在基因组中的多个变异位点,得到了很多重大发现。
20世纪末,世界首项全基因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族群间的短重复DNA序列的差异,但最近几年,这项研究的关注范围已扩大不少。今年2月,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类遗传多样性分析。他们均分析了50多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是指在DNA的特定位点上,一个核苷酸与另一个发生交换)。提供DNA样本的细胞采集自大约1000人(分别来自全球范围内的51个族群),目前保存在法国巴黎的人类多样性研究中心。
在分析数据时,两个研究小组采用了多种方法:不仅直接比较了不同族群的SNP,还检查了单倍体型(haplotype,含有大量的、在世代间完整遗传的SNP的DNA片段)。在《自然》上发表文章的研究小组,采用了一项新的技术来分析人类遗传变异:比较人类基因组中长达10万个核苷酸的DNA重复或缺失片段,以发掘更多的遗传变异标记。
通过分析大量的SNP,科学家可以确定某个族群的“身份”,也可以弄清楚在遗传上具有亲缘关系的族群是如何扩散的。南美洲土著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西伯利亚人和某些亚洲人;中国的汉族人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贝都因人(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则与欧洲、巴基斯坦、中东人有着亲缘关系。
与人类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一样,上述发现也为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证据:一小群人从非洲大陆走出,到一个新的地域生活、繁衍后代,后来这群早期人类的一个分支与“母体”脱离,向其他地方迁移……这个过程会不断重复,直到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世界格局。每到一个地方,“迁移者”就会取代当地的古人类,比如尼安德特人(也叫穴居人)或直立人,但很少甚至不会与他们交配、繁殖后代。最新的DNA研究证明,每个分支与“母体”脱离时,都只会携带一部分遗传多样性,因此迁移路径离非洲越远,遗传多样性就越低。这就是说,根据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科学家可以找出早期人类的迁移路径。土著美洲人是最后一批迁移者,因而他们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非洲人低得多。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大量统计学数据的出现,似乎可以为关于人类起源的长期争论画上句号。与非洲起源学说相对立的多地区起源学说认为,现代人是直立人等古人类的后裔,在过去180万年里,这些直立人在非洲、欧洲和亚洲分别进化成了现代人。而在不同种群间偶尔发生的交配,避免了某些种群进化成独立的物种。
(本报综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