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北京奥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决赛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举行,中国选手吴静钰以1:-1战胜泰国选手布特蕾·贝德蓬获得冠军,成为中国跆拳道在本届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的第45枚金牌。中新社发武仲林 摄
吴静钰的金牌让赵磊在裁判休息室里激动得掉下了眼泪。4年前的雅典奥运会,赵磊就是在裁判休息室的电视里看着陈中夺冠,“那次眼泪也掉得厉害,但又不好意思让别的裁判看到。
”
上午10时30分,男子跆拳道58公斤级1/8预赛,拳跆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磊以台上裁判身份出场—在国家体育总局上百名司局级干部当中,只有赵磊一人作为裁判在奥运会赛场上执法—这也是赵磊连续第三次出现在奥运会跆拳道裁判队伍当中。
“其实我完全可以不做裁判,我可以当领队,甚至可以是世界跆拳道联盟指派的更高级别的技术仲裁,挂着权力更大的证件,住进奥运村,享受专车待遇,坐在主席台上看所有的比赛。”赵磊说,“但是我执意要做裁判,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裁判一起,集体住在外面的指定酒店,接受严格的管理,每天乘坐班车往返赛场。”
成为奥运会跆拳道裁判是全世界3000多世跆联注册裁判的光荣梦想——很多裁判在世界各地开设跆拳道道馆,如果把自己在奥运会上执法的大照片挂在道馆里,一是能让学员成倍增长,二是能够促进当地跆拳道运动的更好发展。
但对已经是中心领导的赵磊来说,选择奥运会的裁判工作,与自己的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一是因为我个人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二是因为拳跆中心越来越重视在业务方面与国际裁判的交流。”
如果没有一个国际裁判,那么中国跆拳道队不会连续在奥运会上收获金牌。“跆拳道是计点计分的项目,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国际规则,必须要在第一时间确认最新的技术训练方法,比如对速度和力量的要求,比如如何在比赛中有效打击对手,这些情况,只有国际级裁判最清楚。”
赵磊的努力让中国跆拳道队受益匪浅。而对中国整个跆拳道运动来说,“没有走歪路”是最大的成就。
但为了当选北京奥运会的跆拳道裁判,占有东道主之利的赵磊却吃了不少苦头。
2007年8月,世跆联在韩国友石大学开始组织奥运会裁判的集训与选拔。158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裁判参加了这次选拔,最终29人得到了奥运执法资格,赵磊当时的测试总成绩排名第六。
“考核分好几部分。”赵磊说,“为了准备体能考试,我一个月体重减了4公斤。”
参加集训考试的那段日子很艰苦,但赵磊非常享受那种“受罪的滋味”,尽管这对快50岁的赵磊来说并不容易。“我当时在房间里猛活动,做热身准备,就怕通不过。”赵磊说,“好多裁判过不去都哭了。”
赵磊说,正是加入到这个团体里,才能让世跆联的官员和裁判们,对中国跆拳道的印象越来越深刻。
这种国际交流越多,中国跆拳道运动在世界上就越有地位。但这种交流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多,赵磊的“敌人”也开始发难。
“在哪里都会有矛盾,这是避免不了的。”赵磊说,“世跆联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斗争不断。”
在北京奥运会裁判选拔的最后阶段,几次世界级比赛都是考场,有几位裁判把赵磊执法中的小错误放大成为教材要在裁判委员会内部讨论,准备联合起来把赵磊挡在北京奥运会之外,但赵磊在裁判界的朋友最终没有让这件事成为现实。
“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当然是朋友越多越好办事。”赵磊并不忌讳国际地位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地位就不好发展,在国际单项组织里,谁实力强、谁有尊严,谁就能获得最多的尊重。”
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最让人失望的队伍无疑是国奥足球队。很多人认为,中国足球之所以落到如此境地,是因为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谢亚龙“外行领导内行”。除去国内的中心主任和足协专职副主席两个头衔,谢亚龙的国际职务只是国际足联发展委员会委员和东亚足球联盟轮值主席——但在他身上,这两个职务形同虚设。
“其实在国际单项组织里面任职并工作,不但不会牵扯我的精力,而且更有利于国内跆拳道运动的开展。”赵磊说,“我们出去参加活动多,说明我们的影响力大。国际交流越多,我们的业务思想就越开放,越懂得国际规则。”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3个月,赵磊接到正式聘书,成为世跆联主席赵正源的特别助理,此前已是亚洲跆拳道联合会副主席的赵磊表示,这些职务代表着国家荣誉,“接下来我会致力于这项运动在国内更好的普及,这还需要大约10年时间。”(郭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