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秭归的一名优秀县人大代表、王家桥村党支部书记的向富柱,他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农民才能脱贫致富,才能奔小康,王家桥村的历史变迁便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在新农村建设中,他是一个带头人、更是一只领飞雁。
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经济发展大跨越 王家桥村过去是一个产粮大村,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除粮食能自足外,经济并不富裕,属秭归县贫困村之一。走马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向富柱,大胆革新,开始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100多万元,坡改梯1800多亩,引进苗木16万株,形成以罗脐35号为主导的柑桔专业村,与此同时,加大柑桔种植的科技投入,请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创建了千亩科技示范园;创建了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起了宜昌市高标准无公害脐橙示范基地1000亩。从而,使王家桥村由产粮大村一跃成为现在的柑桔产业大村,柑桔产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2007年,全村柑桔产量达到600万公斤,实现经济总收入700多万元,人平纯收入由过去的390元发展到2007年的4000多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村兴建小洋楼已占全村总户数的70%,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手机、摩托车基本得到普及。
基础设施建设利民,山乡面貌大改善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对于王家桥村来讲,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交通建设这个滞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一点上,向富柱毫不含糊,坚定信心,下定决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到公路建设中来,成功组织了一次公益事业募捐大会,村干部带头每人捐出现金1000元,村民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纷纷解囊,捐1000元、500元,100元不等,当场募捐资金8.8万元。在道路硬化竣工典礼上,老百姓又自发捐款近5万元。这一消息传开后,王家桥籍在外工作的精英们也不甘落后,捐助资金21万多元。同时,他还借助各级政府对农村道路硬化政策机遇,把公路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一鼓作气硬化村级公路8.5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在全乡率先完成了公路硬化任务,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肯定,为王家桥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他的带领下,还建起了漂亮的村委会和文化广场,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建高标准水池300多口,解决了农户“下雨吃泥水、天晴吃脏水、天旱无水吃”的难题;新修青蒿峪水库配套渠2000米,解决了全村柑桔园灌溉的“老大难”问题;王家桥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让老百姓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文明创建活动聚民,村风民风大转变 结合新农村建设,向富柱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深入讨论研究,共同制定了“3+1文明家庭”创建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分步制定了建设文明新村的详细方案。同时召开全村村民大会,围绕规划全面安排部署了“3+1文明家庭”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在文明创建评选活动中,他慎重对待评比,杜绝走过场,防止送人情。由村组干部、卫生室医生、村民代表联合组成评审团,分片负责评审,交叉进行评比,最后由村民代表会审核,村两委审定。先后共评出50户文明家庭、77户美德家庭、108户富裕家庭、179户卫生家庭,并召开了专题表彰大会。全村风貌为之一新,脏乱差现象逐渐改观。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男女老少讲文明、树新风,知荣辱、明是非,一改过去“穷而滥、富而骄”的不良风气,村民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随着王家桥村支柱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向富柱也自然成了“名”人,但他并不满足,时时刻刻以一名人大代表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注重自身修养与理论学习,认真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他走访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他联系选民,倾听群众呼声,去年,他所提出的两件代表建议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建议,他本人也被表彰为优秀县人大代表。(宋秀万马尚峰)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