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河沿镇北沼村胡老汉家大门已经贴上了春联,分外喜庆。春节前,衡水市先后在每个县市区进行了“宣传十七大、建设新农村”巡回演出,组织各级书法爱好者,开展了“送春联、送欢乐”活动,为农村赠送春联20多万副。
这是衡水市开展新农民工程——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欢乐“四送农村”活动的一部分。
2007年以来,衡水市以新农民工程为载体,抓培训,重示范,搞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该市着力打造培育新农民的四大教育基地:一是“新农村新农民”示范村辐射基地。全市重点扶持建设了650个县级以上“新农村新农民”示范村,重点完善了“村民中心”、农民夜校、培训学校、广播室、图书室等基层农民教育阵地。二是“新农民培训基地”。整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基地、县职教中心、乡镇成人学校、民营职业学校、乡镇企业等教育资源,建设了有较大规模的“新农民培训基地”475个。三是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积极利用和充分发挥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科技园区、农村专业组织的优势和作用,建设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基地503个,并通过公司企业+农户、行业协会+农户、农民专业组织+农户、科技园区+农户、基地+农户、专业技术人员+农户等模式,走基地带骨干、骨干带农户、农户带农民的路子,使农民教育、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更加有效的组织,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四是农村信息传播基地。启动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台开办了《三农大课堂》、《乡村大视野》等专题栏目,通过电视进行信息传播。
从2007年10月开始,衡水市从市县直部门集中抽调近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累计开展各类宣传、培训活动2万余次,发放各类资料20万份,直接培训农民群众逾百万人次,重点推广了适宜衡水实际的小麦玉米“两晚”、节水抗旱和咸淡混浇技术、果品增效、测土配方施肥、奶牛养殖、斯格猪推广等六大农业实用技术,大力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一村一品、兴业富民目标的实现,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厚实基础。
“新农民工程”实施后,全市农村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和谐团结的多了,闹矛盾纠纷的少了;学科技、学文化的多了,游手好闲、赌博斗殴的少了;劳动致富的多了,违法经营的少了。更多的农民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生产生活,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和“文明的果实”,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