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在京沪两地宣布,根据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批准在北京和上海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首批两家非金融类商业机构也于当日起获准为个人提供本外币兑换服务。中新社发海牛 摄
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终于开放。上海成为全国首批被允许办理该业务的试点地区,位于浦东的三个商业兑换点,也因为此项业务宣布试点开放而备受关注。
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国家出台的这一举措是我国金融领域进一步开发开放的重要信号,意义深远。
而记者昨天现场探访,发现询问的人远比兑换的人多,而且兑换者中也多为境外人士。
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开闸,究竟意味着什么?对百姓生活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多方采访,解疑释惑。
自由兑换的前奏?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表示,上海试水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释放出两个信号:其一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向前迈进了一步。从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到前一段时间新修改的外汇管理条例出台,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开放的心态。这次试点可以说是对新的外汇管理条例的一次具体实践。
其二,被赋予试点使命,凸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逐步放开个人本外币业务,直到能够自由兑换,是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试点在浦东展开,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2010年世博会实现高效便利的货币兑换服务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个人本外币特许业务的试点,可以使普通百姓更方便地进行本外币兑换,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对缓解长期以来外汇宽进严出造成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应该是有一定作用的。”华民指出。
同时,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有利于加快居民由人民币存款转向外币存款的步伐,有利于更快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从市场角度来看,这项业务的试点,为境内居民炒汇开辟了合法的资金渠道。想进入这个投资平台的投资者,将由“黑市”换汇交易转入“阳光”换汇交易。而这对炒汇黄牛也可能是一种打击。
互补还是竞争? 商业兑换机构的出现,对银行业务是一种互补还是挑战?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本外币兑换市场一般由银行网点、特许外币兑换商和一些特约商户组成,针对不同客户人群和客户特点构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此次浦东率先试点,将有利于发挥经营机构营业时间长、兑换币种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专业化服务等优势,同银行的兑换业务形成互补。
从网点数量来说,银行目前依然是个人本外币兑换业务办理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经营时间、网点有限,难以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本外币兑换需求,这在涉外交往和人员跨境流动频繁、个人本外币兑换业务量大的上海尤为明显。上海外汇管理局有关人士表示,试点的推行有利于形成商业机构网点和银行之间的优势互补。
“互补将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某银行的张先生说,“银行营业时间较短,网点运营成本较高,而商业机构在这些方面恰恰占据优势。”
据了解,张江兑换点的营业时间为上午9:30至晚上7:00。
浦东国际机场两个外汇兑换点是24小时开放。“空间方面,短期内,商业机构的优势还显现不出来,但随着试点的深入,网点的不断铺开,一定会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缺陷。”
优势其实已经显现。上海浦东的3个商业兑换点,目前采取自定价格、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能够兑换美元、港币、欧元、英镑等15种外币,价格参照当天的工商银行的外汇牌价。如果当天工行牌价还没有到,就按照前一天的汇价进行兑换。没有特殊情况,汇价一般会天天调整。
事实上,营业时间长、兑换币种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专业服务到位,商业机构的这些优势,将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和网点数量的逐步增多,而不断放大。现在的互补,也是未来竞争的基础,而这种竞争,显然是良性的。
尝鲜者为何不多? 上海目前的三个商业兑换点,两个设在浦东机场,一个位于张江高科地铁站旁。记者昨天前往其中一个网点表示要兑换外币时,被告知境内居民办理业务应携带身份证,且每人每日最多只能兑换不超过5000美元的等值外币。若兑换外币金额等值少于100元人民币,须付20元人民币的手续费;高于100元人民币,须付50元人民币的手续费。
记者算了笔账,根据该网点当天的兑换报价,1000元人民币可兑换约150美元。如果在工商银行(根据浮动汇率可能有略微差别)用等额的人民币换美元,虽然只能换到145美元,但那里不需要再付50元人民币的手续费。两厢比较,还是在银行兑换合算。
“来换钱的人并不多。”在兑换网点附近做生意的小贩告诉记者,兑换网点开业两天以来,很少有市民光顾,很多都是看到新闻后来看热闹的,“反而是一些老外特地跑过来,他们换起钱来很专业。”
“老百姓可以自由换汇总归是好事情。”特地赶来了解情况的吴老伯对兑换业务颇感兴趣,但在反复询问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这里和银行比起来,人气不足,换起来有点不放心。”对于商业兑换网点的信用,吴老伯似乎还有所顾虑。
据介绍,相比境内市民兑换外币,商业兑换网点对境外人士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兑换时要出示护照,而且每人每日最多只能兑换不超过500美元的等值货币。但为何实际情况反而是老外跑得勤,市民反倒放不开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国外,类似的非金融类商业性机构兑换网点十分普遍,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要兑换外币找网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而在国内,这样的机构毕竟才刚刚开始,市民接受还有一个过程。何况,在“方便”与“合算”之间,市民还要算算小账。(陈玺撼张小乐)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