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服务奥运,
——三位退休职工志愿者的故事
8月21日凌晨零点45分,在“水立方”公交南广场,北京公交集团的志愿者坚守岗位,安排乘客按顺序上车。本报记者杨登峰摄
北京奥运会期间,精彩激烈的赛事之外,从奥运场馆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的热情服务,给所有来到北京的客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他们中间,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离退休职工志愿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身影遍布各个服务点,默默地为奥运做着贡献,用发挥余热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精彩的人生。
全家都是志愿者
北京地铁2号线,从安定门到复兴门共有7站。列车每到一站,一位头发全白、身形消瘦的老人就会第一个下车,挺直腰杆站着,待下一拨人都上车后,他再上车站在门边。
这位已经从地铁制造厂退休的何继铭老人,就是奥运会期间地铁车厢里的一名社会志愿者。
老人每天平均工作都在8个小时左右,早班六点一刻就得到岗,而晚班往往要到晚上十点半才能结束。按照要求,车每到一站,何继铭就得下车巡看,然后等乘客上完后,他再继续跟车。
一天8个小时下来,何继铭老人上下车大约240次。好心人劝说他要注意休息,老人却不以为然:“1962年我们造这些地铁的时候,条件很恶劣,除草刨土坑都得靠双手,现在条件优越多了。”
在何继铭老人看来,他是幸运的:“我这一辈子也许都不会再遇上这样的大事了,北京办奥运会给了我一个好的机遇,能够服务奥运让我觉得幸福。”
其实,老人并不是家里唯一的志愿者。他的老伴是街道社区志愿者,在公交公司工作的女儿是公交协管志愿者,就连他10岁的小外孙,也在外婆外公的带领下,成了社区“编外志愿者”。“这一生都没有遗憾了”
“国庆30周年、40周年和50周年的时候,我都在天安门广场执勤;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我也在天安门广场负责维持秩序。”
在天安门广场东边,从公安系统退休下来的李慧琴阿姨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所以这次奥运会,我一定要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李慧琴阿姨说:“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等待了一百多年啊。七年前申奥成功的时候,我就来到天安门广场欢呼,那个激动啊!”
李阿姨在公安系统工作了30多年,她也从申办开始的那一刻起,就见证着北京发展的一点一滴。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的李阿姨,几个月前就和老伙伴们一起向上级申报,要做这次奥运会的社会志愿者。
如今,李阿姨已经在广场东边坚守岗位20多天了,负责治安巡逻,既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同时也要为游客指路。从她的一举一动间,还能够看到她年轻时的飒爽英姿。
在李阿姨看来,能在退休后还为社会多做点贡献,是最大的荣耀。“有一天,当我给孙子们讲起自己亲身经历奥运的事情,会是多么地幸福多么地高兴,能服务奥运,这一生都没有遗憾了。”坚守岗位认真负责
“先生,麻烦把您的包打开检查一下……”北京地铁2号线东直门站,已经退休的邓桂兰胸挂“治安巡逻员”牌子,头戴印有奥运会标的长舌帽,胳膊上戴着社会志愿者袖章,在入口处不停地忙碌着。
“退休了,在家也没事干,我这身板当志愿者还有精力。”性格开朗的邓阿姨笑着对笔者说。“祖国办奥运会,证明了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都该为它做些贡献,发挥自己的余热。”
邓阿姨每天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却事关安全。因为她的工作就是观察进入地铁的人和物,观察乘客所带的东西,发现情况要及时处理。
“不能光和你说话再误了我的工作啊,我的工作宗旨就是"坚守岗位认真负责"。”邓阿姨笑着说。
一届出色的奥运会,离不开高水平的赛事,离不开严谨的组织工作,也同样离不开像何继铭老人、李慧琴阿姨和邓桂兰阿姨一样,为奥运成功而在各自岗位上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
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说过:“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这些离退休职工,用他们的热情细致的服务,才使得奥运会更加成功和完美;他们真诚的笑脸和无悔的付出,也最终赢得了高度评价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