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8月22日讯北京的环境问题一直被认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一大难题。在比赛开幕之前,美国的几名运动员甚至戴着口罩抵达北京机场,以显示对于空气质量的担忧,还曾经引起了一段不大不小的风波。但是,在北京奥运赛程过半之后,人们却有些惊喜地发现,北京出现了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也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准。
为了奥运会的召开,北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来改善环境?
在北京采访工作的这几个星期内,地铁成为了记者经常选择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不但是因为地面交通可能出现拥堵现象,同时也因为北京新建的地铁线路可谓便捷快速,四通八达。两元人民币的票价便可以在北京的地下铁路网络中自由穿行,这让很多市民也开始逐渐选择乘坐地铁出行,而不是驾驶私家车。更何况,北京市在奥运会期间还实行了机动车分单双号出行的制度,这又使得很多有车一族也逐渐开始习惯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其实,除了单双号出行之外,北京市政府还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比如大量建设绿化地带等等。
几年来,北京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空气质量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改善。虽然和欧美国家的标准相比,北京的空气质量还有距离,但相比以前,还是有了长足的进步。下面的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有位姓张的市民从上海来到北京已经20多年,当年因为环境污染,他在北京甚至不得不放弃了穿皮鞋的习惯,而穿起了布鞋:“我到北京来,穿皮鞋,倒霉的是我的裤子,为什么呢?皮鞋穿出去,半小时黑皮鞋就成了灰皮鞋。到人家里去,灰皮鞋算是怎么回事?我就拿裤腿擦两下。那也不是就擦一次,待会儿出去,又脏了,还得擦。一来二去,裤子成了黑的了,所以后来我也不穿皮鞋了。没法穿,累死我了,老得擦皮鞋。”
张先生表示最近几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有所好转,沙尘天气也少了一些,他终于又可以穿上自己钟爱的皮鞋上街溜达了。此外,张先生也认为奥运期间的环境条件很不错,不但适合运动员参加比赛,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很舒服的天气。
北京的环境问题然不可能仅仅依靠几个月的“突击治理”就能取得长久成效。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其实北京市在治理污染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长期措施:“比如长期措施中包括,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搬迁关停,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比如污水措施,还有大力建设公共交通,这些都会成为奥运会留给我们这个城市的财富。”
在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曾经有不少外国媒体报道称,严重缺水的北京为了供应奥运用水,不得不从本身就缺乏水资源的邻近省份调用水源。还有人指出,奥运会场馆和一些城市景观绿化带中布置的植物也会消耗大量水资源。对此马军表示,北京确实是一个长期缺水的城市,最近几年来平均降雨量更是低于正常水平,但是在奥运年里,北京的运气却特别好,降雨量超出往常,因此有了这些地下水储备,再加上部分从外地引进的水源,本次奥运会的供水基本得到保障,而没有对邻近省份产生太大的影响。此外,在建设绿化工程的前期,对于栽种植物的品类确实没有严格把关,造成一些大量耗水的植物物种被引进。但是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着手引进比较耐旱的本地植物品种。
当然,由于中国政府视奥运为第一大任务,因此围绕奥运的任何项目都能够得到相对顺利地执行贯彻,但是马军指出,民众的期望不可忽视,北京环境保护状况依然严峻:“我想真正的挑战在奥运会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有了新的转变,环境质量在好转,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延续这种好的趋势。我想应该有这样一个理解,保证一万名运动员有一个健康的比赛条件,这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保证数以千万计的市民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至少是同样重要的,也许是更为重要的。”(郭凯锋)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