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8月22日电 题:90%的农户轻松贷款的奥秘——新疆新和县农村信贷新模式调查
新华社记者刘宏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40岁的农民尼亚兹,在尤鲁都斯巴格镇的硝依鲁克村里,家境算是中等偏下。
今年春耕前夕,种子、化肥、农药涨价,在他最缺钱种地的时候,尼亚兹顺利从乡农信社贷款7000元,整个过程只花了半天时间,无需抵押、无需担保。
如今,新和县像尼亚兹这样每年从农信社拿到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有2.37万户,占到了农户总数的90%。那么,新和县是如何破解农村“难贷款”“贷款难”困局的呢?
小小信用证,一诺值千金 家中的18亩棉花地,加上扩大牲畜养殖规模,尼亚兹每年要投入上万元,否则“地就种不下去”。实际上,去年家里的棉花卖了2.6万元,刨去成本、还完贷款,便只剩下7000余元。这对一个有着两个孩子读书的农村家庭而言,勉强够开销。来年种地的钱,必须借贷。
尤鲁都斯巴格镇农信社信贷员艾买尔·艾则兹说,按照银行的标准,像尼亚兹这样的农户很难获得贷款:没有值钱的抵押物品,也找不到合适的担保人。而一个乡镇两个信贷员,面对全镇数千急需贷款的农户,要了解每一家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程度很困难。
艾买尔·艾则兹说,此前金融机构的难处在于,不深入了解客户,就不敢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若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做贷款调查,贷款成本又太高。放5000元贷款,要花好多天做调查,到年底还不一定能收回贷款。而村民们也对传统的贷款模式牢骚满腹,跑上一个月也不一定能把款贷回来。
对于农村这种“难贷款”“贷款难”的金融困局,新和县建起了一套精巧而强力的农村信用体系加以破解。由乡镇政府、农信社、村委会推选威信较高的人员组成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参照农牧民历年贷款记录、生产经营、遵纪守法状况,综合评定农牧民信用等级,向农牧民发放信用贷款证。
截至2007年底,全县已建立农牧民经济档案2.39万户,占农牧民总数的91%,最高授信额度提高到3万元。总授信额度提高到2.69亿元。
如今,在绿树掩映中的硝依鲁克村,农信社在家家户户的门头上钉上了红色的铁皮信用证,上面标明了农户们的信用等级:1A、2A、3A,每个信用等级,对应着小额信用贷款可予农户授信的最高上限:1万元、2万元、3万元。
在信用证的两侧,分别写着“诚实”“守信”。老百姓们说,信用证虽小,但真正是“一诺千金”。
农村信用体系:四级共建、三方获益 拿着信用贷款证,在义务贷款协管员(一般由村干部担任)的带领下,农民们以村为单位集体到当地农信社办理贷款。尼亚兹说:“有了信用证,贷款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去办个手续拿钱就可以了。”
有形的信用证背后,提供强力支撑的是“地、县、乡、村”四级共建的农村信用体系。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先后成立了地、县、乡三级“信用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创建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工作,作为年度管理目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同时,每个村推荐一名村干部作为“义务贷款协管员”,加上两名其他村干部、两名村民代表以及两名农信社工作人员,组成评定信用小组,确定农民信用等级,农信社据此确定农户的贷款信用额度。
对于作为“义务贷款协管员”的村干部,农信社根据其工作质量,向其发放每年1000元左右的补贴。
新和县排先拜巴扎乡党委书记严勇斌说,农信社向农民贷款,事实上是在帮助政府做工作,因此,农信社在贷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政府理应协助解决,共同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果农民缺钱种地,那还不是基层干部工作不力吗?”“打造农村信用工程,我们的工作量是加大了一些,但也是分内的事情。”
严勇斌说,农村信用户每年评定一次,乡里每年都抽调3名懂财务的干部,花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配合农信社工作。“我们的工作是值得的:创建信用乡镇之后,农信社也敢放贷了。2005年我到排先拜巴扎乡任乡党委书记时,农信社才发放700万元贷款,现在增加到了3900万元。”
新和县县委书记刘宝升说,农民贷款难题基本得到解决,使得新和县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新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元,是2002年度2.3倍。
与此同时,农信社的贷款总额和贷款质量也形势良好:截至今年6月末,新和县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3.53亿元,连续3年贷款回收率为100%。
信用工程深刻改变乡村 新和县农信社吾买尔肉孜说,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现阶段,农信社主要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保证农民种植业简单再生产。今后,随着农户信用等级的不断提高,信用社在支持农民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上,将大有可为。
严勇斌说:“果树真是富人种的,高投入才有高产出。”地处南疆的新和县,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核桃。核桃树套种在棉花地里,进入盛果期后,每亩地产300公斤至400公斤没有问题。但是,种核桃前六年基本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持,哪个农民能够承受得了?
严勇斌说:“信用工程搞好了,农民贷上了款,几年下来,这里就会大变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金融办主任王会民介绍说,各地农牧民十分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和信用等级,每到秋收季节,特别是在阿克苏和喀什这样信用工程抓得早、抓得好的地区,农户排队还贷的场景随处可见。目前,新疆全区已有98万余户农牧民获评“信用户”。
在硝依鲁克村,51岁的村支书阿不都拉·艾沙生动地描绘了信用工程带来的变化:“现在农民互相串门,一抬头就可以看到大门上的信用证等级,农民其实最讲信用,谁不爱个面子?门头上没有信用证的人家,姑娘们都不爱嫁。”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