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中:“有信心”北京奥运略有盈余
刘展超
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国际排联主席,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中国体育外交家,这些重要头衔的背后,始终刻画的是一位中国从申奥到办奥全历史的见证者,他就是魏纪中。
|
22日,在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二楼,年过七旬的魏纪中接受了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中外媒体的集体访问。对中国的体育机制、北京奥运营收、赛后场馆利用,留给北京和中国的遗产等诸多热点话题,魏纪中一一做了回答。
企业冠名鸟巢“不合适”
“我的观点很明确,体育场叫什么名字,它叫国家体育场,再给它冠一个企业名字我个人觉得不合适。”
开场的第一个问题是近来媒体热炒的鸟巢招商冠名。对此,魏纪中的回答很干脆,而且直接。
不过,他也表示,如果有企业冠名,最好是国内的企业,但也应该给国外企业以国民待遇。
此前,鸟巢的业主——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高层曾透露,目前已与六七家国内外企业就“鸟巢”冠名权洽谈,国内和国外企业各占一半,目前还没有达成最终意向。
魏纪中认为,赛后利用要看体育场馆的定位问题,不能完全把这些场馆当作一个自负盈亏的机构。
“鸟巢和水立方都有一定的政府投入,水立方还有一部分来自海外侨胞的捐助,也就是说它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公益性的场馆要在一定时空内对公众开放,其他时空可以进行经营性活动。”他说。
讲到体育产业,魏纪中表示要扩大中国的体育市场,否则就是空中楼阁。奥运会对于中国的体育产业是个大推动,体育消费需求扩大了,才会有企业来争取份额,体育产业就会发展。
略有盈余,预算“不会红”
七年前,北京申办奥运之时,魏纪中还在领导着中体产业集团,协助奥申委做申办报告、财经预算。
作为一个开始就为北京奥运“算账”的人,魏纪中对北京奥运的营收情况较为乐观。
“我在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曾主持预算工作。申奥时北京奥运会的预算总收入是16.25亿美元,总支出是16.1亿多美元,最后将‘略有盈余’。”
但让他没有预料到的是,实际上,这几年北京为奥运支出已经大大增加,达到约22亿美元。
魏纪中说:“当时有一些因素没有考虑。首先,安全因素投入考虑不足。当时北京申奥预算是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以前进行的,当时国际恐怖势力还不那么明显,安保预算安排的支出并不多。”
其次,对于汇率和通胀的因素估计得较低,对通胀变化考虑偏低。
在对科技方面的投入考虑也有所不足,“当时没想到高清晰电视的投入要那么大。”
不过,预算支出大幅提高的背后,还有收入作基础。“我们的收入也要比当初申办时做预算的时候高得多。”魏纪中说,当初的收入预算方案偏向保守,只有11亿美元,现在实际的市场开发收入远远高于原来的估计。
据他介绍,市场开发的收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国际奥委会全球开发收入给北京奥组委的分成,如电视转播权,和赞助商等比例大约是49%;其二,中国自己的市场开发,这一部分比预计的“做得更好”,这使原先计划发行的彩票直到最后才发行。
魏纪中用个人观点表示,有信心北京奥运会将是“黑字”预算。对于盈余的部分,将更多地用于包括运动员、志愿者、记者等在内的奥运会参与者,返还到奥林匹克事业上,以体现奥运会的公益性。
精神遗产永远不贬值
相比物质遗产,在魏纪中眼里,奥运会带给北京的精神遗产更为重要,如环保意识、志愿精神等,这种遗产会不断扩大,不断发生作用,永远不会贬值。
通过绿色奥运理念,将促使中国政府加大环保投入,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
魏纪中说,“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建设凝聚了科技人员的心血,其中很多是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以后可以向全国推广,科技奥运的意识就转化成中国缔造“创新型国家的动力”。
人文奥运的理念,则转变为大家为公益事业服务,更多从事志愿者行动,公民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社会更加以人为本、允许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法律范围内有更多的自由。
奥运举办前就曾表态要做志愿者的魏纪中,目前正在排球馆做一个高级志愿者,代表国际排联主管排球的比赛。按他的说法,是每天从早上9点半到晚上12点半,都忙碌于体育场馆里。
魏纪中说,北京奥运会上的志愿者是很大的亮点,其他国家大型活动的志愿者中大多是领取退休金的人,年轻人很少,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中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给外国友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本报摄影记者/王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