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期间,京城开通了34条奥运专线,包括普线、快线和24小时运行线路。三类线路交错构成的奥运专线交通网作为“绿色奥运”的一部分,为观众及时顺利地观赛提供了“绿色通道”。
奥林匹克公园内坐落着10个竞赛场馆和国际广播中心、主新闻中心、数字北京大厦奥林匹克接待中心等非竞赛场馆,是奥运会的核心区域,也是奥运“绿色通道”网络的“心脏”。
7条24小时运行的奥运公交专线中的6条均以奥林匹克公园为始发地,分别从公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公交场向外延伸,确保了这颗巨大“心脏”在奥运期间的活力以及整个奥运交通网络的有效运行。其中,1路环线将四个调度中心连接成一个整体,让这颗“心脏”24小时不间断“跳动”。
从8月15日田径比赛开始,奥林匹克中心区观众日流量已达20万人次。面对如此巨大的客流疏导压力,中心区周围的四个公交场站积极调整公交占位、引导客流、疏导交通,目前均运营情况良好。
8月20日,奥林匹克东公交场站站内调度室内,调度员们每人守着一台电脑,随时根据客流量变化调整出车计划。
“我们这个调度室负责快线,根据具体的赛事情况调度车辆,在比赛开始前3小时就开始运营了,车次之间间隔为5分钟。越临近比赛,车辆发车密度就越高。比赛正式开始后,发车密度就会降下来,而临近比赛结束时,为快速疏散观众,发车密度又会加大,直到比赛结束一个半小时后线路才停运。”奥林匹克东公交场站新奥客运分公司的梁宝荣女士微笑着说。
这种有条不紊的疏导在其他比赛场馆附近的公交场站也同样精彩上演。在石景山老山东公交场站,“确保每位乘客有座”成了奥运期间的新“站规”。由于老山地场馆主要是进行山地自行车比赛,相对于鸟巢、水立方等举行热门比赛项目的场地,观众就少了很多,因而在保持秩序的基础上能够确保每位乘客都能有座。
“困难肯定会有,不过司机都能自己解决。”石景山老山东公交场站调度员程岩说。“我们两个班次共30名司机,像8月19日中午12点的比赛,司机上午9点必须出车,到了下午2点30分才休息,中午饭也没顾得上吃,必须得保证观众顺利散场。”
负责K15路奥运公交专线的安监队队长张亚均,也是这样一个埋头苦干的“司机头”。家住通县的他,从奥运会开幕至今就没回过家,一直在奥林匹克东公交场站指挥工作,直到和调度员一起将加满油的公交车送回车站,他一天的工作才结束,而那时往往已经深夜1点多了,他也就自然而然地住进了职工宿舍。这样的工作他将负责到残奥会结束。
“公司也很体贴司机们,从8月10日起,公司工会、党委的领导就特意对上线的司机家庭进行了慰问,带去了一些生活用品。”新奥客运分公司的梁宝荣女士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