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记者王彬)“俄文的快翻译完了,还有7个版本在翻译。”74岁的傅耆寿和16岁的周由希这一老一少,正在将北京小吃的名称翻译成8种语言版本,希望能为今后来京品尝小吃的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提供帮助。
昨天,在傅老先生的家中,记者见到了正在和他一起翻译小吃名称的周由希。“我今年74岁,而她才16岁,却掌握8种语言。”傅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和周由希原来并不认识,在奥运会开始前,两人因为参加网络志愿者活动而相识。
傅老先生说,他曾是第一批留苏的中学生,精通俄文和德文,在奥运会开幕前报名参加网络志愿者,每天在线为外国朋友提供语言翻译工作。“但是我打字慢,耽误事儿。”因为自己用一个手指打字,傅老先生给自己起了个诙谐的网名,叫做“海灯法师”。
傅老先生觉得在线提供翻译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决定响应网络志愿者组织者的提议,换个方式做些贡献,“我是老北京,俄文又好,把小吃的名称翻译成俄文相对容易一些。”而周由希电脑熟练,又掌握英、日、韩、蒙、法、西等语言,也参加到翻译小吃名称的工作之中。这一老一少的搭配,也加快了翻译工作的进度。
傅老先生已将翻译好的北京小吃俄文名称整理出来,记者看到,每种小吃名称都由汉字、汉语拼音、俄文意译以及俄文音标组成,同时还有傅老先生推荐的提供地道小吃的餐馆。傅老先生以驴打滚举例,俄文意译是解释驴打滚为何物,不能发生“打滚的驴”的误会。而俄文音标,是为了能让俄罗斯人发出相对准确的发音。
周由希虽然不通俄文,但是她对能协助翻译小吃名称感到很开心,“希望能和傅爷爷学老北京文化,也学学俄文。”周由希说,她将在傅爷爷的帮助下,完成韩、日、法、蒙等版本的北京小吃名称翻译,一共将有8种语言的版本,“不仅奥运会期间需要,以后也可以为来京的外国朋友提供帮助。”傅老先生说,翻译好的小吃名称,计划放在网上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王彬/摄
老者傅耆寿:
留苏大学生 志愿做贡献 傅老先生是我国第一批去苏联留学的高中毕业生,1953年开始到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流利的俄语正是当年学习的。傅老先生一直在重型机械行业工作,一直干到教授级工程师,1995年从北京重型机械厂退休。“不过翻译小吃,没有我想象的简单,需要查阅很多资料,力求准确。”
少年周由希:
仿“孟母三迁” 学八国语言 周由希出生在宁夏,2001年申奥成功后,周由希的父母开始教她英语,如今已经考取了英语口译资格证。小学五年级时,周由希休学半年,父亲带她到延边生活了半年,每天在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周由希的韩语也达到了听说读写的水平。后来她又转学到内蒙古,并学会了蒙语。再加上周由希自学的日语、西班牙语、手语,以及正在学习的法语和阿拉伯语,周由希已经会说8种语言。“语言学多了之后,会发现语言有相通之处,并不是很难。”16岁的周由希今年刚上完初一的课程,本想到京凭借自己的语言特长做一名志愿者,但由于年龄不够,没有获批。奥运会结束后,周由希将在残奥会期间为来自家乡宁夏贺兰的残疾朋友提供翻译服务。
晨报记者 王彬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