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运输署四月二十四日表示,天星小轮的两条航线加价申请仍在审批之中。尖沙咀至中环及尖沙咀至湾仔的渡轮,加价幅度为百分之十三及百分之四十一,并会划分平日及假日收费。中新社发洪少葵 摄
中新社香港八月二十三日电题:渡轮穿梭维港繁忙景象不再
作者 张鹤群
盛夏的午后,香港维多利亚港,船只十分稀少,只有两、三艘乘载着少量乘客的渡海小轮,伴随着和缓的海风,来往香港岛和九龙地区。此情景不禁使人感叹时代的变迁,这个曾经被小轮雄霸的海港已今非昔比。
曾经是渡海主要交通工具 在香港还没有地铁和海底隧道的日子,渡海小轮曾经是市民渡海的主要交通工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轮码头遍布维港两岸,在离岛与新界的诸多地方,也都设有码头,市民乘轮便可沟通港岛、九龙、新界与离岛。
昔日的早上,大批上班上课的市民赶到码头,码头内外人山人海,售卖报纸、早餐的商户也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兼营汽车渡海轮的码头更被车辆挤得水泄不通,车水马龙是常见的情景。
每班小轮都挤满乘客,他们或看报纸,或在小卖部购买既便宜又美味的方便面和奶茶当早餐。小轮到岸,数百乘客在跳板放下后鱼贯而出,蔚为壮观。
香港昔日的渡轮主要由油麻地小轮和天星小轮公司营办,繁盛时期,港内外小轮航线接近二十条。
海底隧道通车 小轮依然兴盛 一九七二年,红磡海底隧道通车,市民来往维港两岸的选择多了。虽然如此,由于渡轮票价便宜,班次频密,乘客量并没有降低。
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市民消费力增强,假期到离岛旅游的港人多了,港外线的乘客量有所增加,专营港外航线的油麻地小轮开始建造三层豪华渡轮。
七、八十年代,香港旅游业开始兴旺,外国旅客到访香港坐渡轮看维港景色成为首选,其中,天星小轮最受旅客欢迎。
立体交通网形成 分流客源 到了九十年代,小轮市场开始萎缩,分析原因,首先是便捷的交通体系的形成。地下铁路、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建成,使小轮的客源分散。
其次,香港沿岸地区近年大规模填海,佐敦道、大角嘴等码头因此被拆除,红磡码头和中环码头被迁移到交通不便的地方,客源大减。
油价高企 使小轮命运多舛 近十年,小轮公司相继放弃专营权,历史悠久的油麻地小轮于二零零一年一月停办客运业务,航线交由新世界渡轮集团营运。
今年的油价高企,更令小轮经营雪上加霜,小轮公司投标继续营运航线的意欲不大。天星小轮为了保持盈利,红磡至中环和湾仔的航线在不到十年间加价接近两倍多,可惜仍未能挽救颓势。
小轮经营的环境越来越艰难,往日码头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正逐渐情景已成为过去。完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