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浓缩五千年。北京的微笑已印在奥林匹克的记忆中,世界也尝试从这微笑中读懂中国。面对全世界的媒体,我们不再局促;见证奥林匹克英雄的辉煌,我们激情澎湃;望着刘翔们的背影,我们选择宽容
北京奥运会,使我们获得一个机会,我们也贡献了一个舞台。让世界读懂中国,我们努力了解国门之外的世界,触摸到整个世界的脉搏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一时间,《北京欢迎你》风靡大江南北。中国充满自信,笑迎八方来客。
16天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这里。16天演绎的“现实话剧”,如同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中预见的那样:北京举办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开放的中国用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行动,为这一判断加上了一个又一个闪亮的注脚。英国广播公司总裁马克·汤普森说,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而开放的中国将会让世界更加亲近她。
是的,16天来,一个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在全世界的全方位关注下,正以风的姿态,热情拥抱世界。
国民心态:
更自信更开放
一个国家开放的背后,一定激荡着社会与国民开放的心态。
开放而友善,骨子里透着股自信的劲
奥运会期间,很多外国友人惊奇地发现,在电视镜头面前,天性温和的中国人,镜头感越来越好。
22日夜,乒乓球女单决赛结束了,冠军张怡宁可爱地把吻印在电视镜头上;亚军王楠走到场边,给丈夫一个温情的拥抱;季军郭跃则在领奖台上抛出了飞吻。3位中国姑娘,因自信而美丽。
在一位海外华人眼里,奥运会更“酷”、更轻松了。赛场上,中国运动员无论是举重冠军对杠铃的深情之吻,还是体操新秀在紧张比赛时的迷人微笑,面部表情少了一些凝重,多了几分对体育的享受。
不仅如此,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面对媒体的镜头,人们会表达喜悦的心情,或显露善意的微笑。
一位海地教练说,中国人非常友好,他碰到的每个人几乎都能讲几句英语。几年前,曾经来过北京的外国人发现,会说英语的中国人增加了,而那些英语交通标志也更地道了。
有了语言的基础,更深入的交流就有了可能。而在这背后是中国人对外交流愿望的提升。据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统计,过去6年内,北京外语人口每年都以数以万计的数字增长,目前北京外语人口已超过550万,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5%以上。
拍摄中国人学英语的新加坡纪录片导演莲·派克,起初怎么也不明白他们为何为英语而狂?她最后找到的答案是:“英语带给中国人的,不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鸟巢一代”
成中国希望
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认为,伴随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被称为“鸟巢一代”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的希望,堪称民间“外交官”。
街角,一个个被昵称为“蓝立方”的城市志愿服务站里,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挂着疲惫。然而,夏阳的炙烤遮不住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这是个不同的北京,人们的笑脸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的感慨,颇具代表性:“没有政府能强迫人们微笑。”
奥运的北京,让每个人感受到快乐和真诚的微笑,成为展示中国新形象的窗口。在全世界的“瞳孔”里,那些永远微笑着的“80后”、“90后”,不仅娴熟掌握外语,而且爱国心强、责任感重、勇于奉献、心理素质好,有着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
世界,从这些年轻人的微笑中,领略到中国的激情、活力与自信。
欢呼不仅因中国队而热烈,掌声不只为获胜者而响起
8月20日,“鸟巢”数万名观众齐唱生日歌,而享受这祝福的正是来自大洋彼岸牙买加、刚刚打破200米世界纪录的“神奇小子”博尔特。
欢呼不仅因中国队而热烈,掌声不只为获胜者而响起。赛场上,开放的情怀屡屡闪现:
——为菲尔普斯创造神话而呐喊。
——为射击场上埃蒙斯夫妇的爱情故事和运动传奇唏嘘不已,虽然他们一个战胜中国选手夺得首金,另一个却因为失误再次成就了中国选手的金牌梦。
——当“海外军团”与中国队比赛时,他们听到了更多的加油声,得到了更多的掌声。一项调查显示,有52.7%的中国人在观赛时曾为郎平喝彩,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国人也坦然面对。
……
表情的变化,投射出心态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学会用更博大的胸怀去欣赏体育、感知世界。
中国人心目中的奥林匹克不再是“能拿几块金牌”
就在本届奥运会开赛前,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网民最关心的奥运会话题列第一位的,并非金牌榜状元花落谁家,而是本届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
而另一项调查显示:“如果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绩有负众望,国人会否原谅?”70%以上被调查者选择“可以接受”。“假若中国军团失利了,国人会怎么想?”70%的公众坦然回答:“可以理解,尽力就行。”
事实也是如此。从“杜丽别哭”到“只要刘翔不疼”,它像一面镜子,生动地折射出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刻内涵,凸显一个民族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中国人民开放和包容心态的最好诠释。
开放之举:
更现代更透明
1991年,中国正是以开放的名义,开始了漫漫申奥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一句口号,喊出一个古老民族拥抱世界的渴望。
言必信、行必果。开放办奥运,从那时起,就成为中国自始至终遵循的理念。
“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五千年。”16天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运动员、裁判员、官员,全球约3万名记者和几十万名游客、观众云集中国,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个历史悠久的中国,还是一个现代的、开放的、微笑的中国。
接轨国际,见证开放
“鸟巢”因开幕式的精彩绝伦和田径赛场不断上演的破纪录浪潮而蜚声国际。其玲珑剔透的外形,更被外电称作中国开放透明新形象的象征。
而“鸟巢”从创意伊始便渗透着开放的理念:当北京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奥运会主体育场设计方案时,10多家中外建筑设计顶级公司拿出新奇的创意,而最终由瑞士与中国联合设计的“鸟巢”方案脱颖而出。
中西合璧!“鸟巢”最终以惊艳的方式面世。
全球公开招标,这一曾经不为国人熟悉的操作方式,在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中频繁使用。“奥运吉祥物”、“奥运会主题歌”、“开闭幕式创意方案”……每一项重大的奥运筹备活动,都在开放透明中展开,也因此获得最完美的方案,其间无不凝聚着各国人民的热情与智慧。
按照国际惯例和奥运规则办奥运,这一当年承诺,早已细化为条条举措,并最终在16天里为世界奉献了一届伟大的奥林匹克盛会:
——按照国际惯例,奥运期间,北京施行了奥运专用道和单双号限行措施,很多北京市民放弃私家车出行;许多单位也临时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客人们有一个通畅的交通环境。
——通过北京奥组委颁布的《奥运场馆观赛规则》,以及一系列观赛礼仪的培训,国人知道了为什么不能携带“加油,中国!”的长幅,更明白了怎样做一个文明又热情的观众。
——按照国际惯例,通过公开公正程序选拔的几万名赛会志愿者,提供了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他们用始终的微笑感动世人,8月的北京,一抹鲜亮的蓝衣,化作生动的中国名片。
一条条开明、开放的政策措施,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国际化氛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在中国充分享受权利,自由表达意见。这些,在为中国赢得尊重同时,也见证着中国进一步开放的进程。
报道一个真实的中国
当百年奥运盛会来到北京时,互联网这一生活方式已得到史无前例的彰显。从1996年第一次设立官方网站,到2000年图片文字直播、2004年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实现网络音视频转播的开放,互联网赋予奥林匹克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新的时代内涵。
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像北京奥运会这般烙上网络时代的鲜明印记。本次奥委会首次把互联网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单独的传播手段,和电视直播权一样进行商业转让,为网络全面介入奥运会,提供了契机,也有力创新了奥运会的观看方式。
当四位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与海内外媒体见面时,曾表示要发布准确的信息,与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北京、真实的中国。16天中,数百场新闻发布会兑现了这个承诺。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票务管理都成为外国记者尖锐的提问。而发言人没有“无可奉告”的辞令,多的是耐心细致的解答。
许多外国记者满意而归,他们的采访安排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早在2007年,中国政府就颁布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他们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同意,就可以进行采访;电视台可以根据协议在包括天安门广场在内的地区进行新闻直播报道。中央电视台也首次实现不延时直播赛事实况,此举更获得了高度评价。
明天,大门将更敞开
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说,奥运会可以让中国人民享受到“不断开放和加强与外界沟通所带来的益处”。
奥运会给中国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开放与包容让我们赢得尊重、平添力量
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吉尔伯特·费利连续用5个“满意”评价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奥运村、场馆、交通、志愿者的表现都让他赞不绝口。中国履行了申奥时的承诺,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全体中国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支持奥运,而奥运的组织和筹办同样有着全世界的参与。
人们不会忘记,在奥运会的组织筹办中,多位外国专家参与其中,仅在北京奥组委工作的就有100多人。而本届奥运会共录用了来自98个国家或地区奥运会赛会志愿者7万多人,其中包括近千名外国志愿者。
人们不会忘记,中国代表团骄人成绩背后,同样有着开放赢得的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平安奥运的目标基本实现。按照国际惯例安排的奥运安保,使中国安保部门有机会与各国安保机构相互通报、沟通合作,为今后大型活动安保组织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惯聚光灯显微镜下的日子
中国举办奥运会,我们获得了一个机会,在古老而年轻的画卷上讲述中国故事,讲述热情而活力的今日中国。
中国举办奥运会,我们也贡献了一个舞台,让全世界有机会相互了解,彼此交融。
日本驻华公使道尚上史这样评价:奥运会将为中国留下的财富,一个是自信心,还有一个就是面对世界的时候,个人视野更加开阔。
当世界成为“地球村”时,一个国家的前途与这个国家国民的世界眼光、世界意识息息相关。
当然,中国正在健步前行,北京奥运会迎来的不可能全是掌声和鲜花。然而,成长的过程必然是敢于接受批评和质疑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在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面对一些冲撞,我们需要在缓冲中反思、前进,这样心态将越来越成熟。”
奥运期间,针对诸如“场内空座、场外一票难求”等质疑,主办方不回避问题,坦陈其中的前因后果,最终得到理解。
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表达
奥运会是体育盛会,更集纳了许多超越国别、文化的语言。世界选择了中国,中国也努力让世界读懂中国。
8月21日,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举行的男子游泳10公里马拉松决赛中,后来居上的荷兰运动员范德韦登夺冠——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金牌,因为几年前他还罹患白血病——他用自己的坚强向生命致敬。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观众无不为他演绎的传奇击掌致敬。
这就是奥林匹克包含的语言,穿越文化、地域的差异,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相互沟通与理解。让世界了解中国,正需要这样的语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同,就是因为它已跳出了单纯的国家视角,找到人类精神的契合点。
今夜,奥林匹克的激情与荣耀将定格在北京的夜空;明天,当朋友们挥手离别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激情的16天过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大步走向世界。
本版图片由CFP提供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