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29届夏季奥运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这是闭幕式上燃放的烟花。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新华网北京8月25日电 题:北京奥运会——中国告诉世界
新华社记者李柯勇、唐璐、李诗佳、谭晶晶
7月23日,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在牛街大中服务点准备提供服务。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北京的城市志愿者们正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无论是在似火骄阳下的街头服务站点,还是在各个体育场馆,他们都用真诚的微笑、热情的服务抒发着奉献奥运的热忱。他们成为展示北京美好形象的靓丽名片。
曾经让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遥远的古老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近3万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短短17天,尽管远不能看透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却无疑令很多人改变印象。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
开放 开放 ,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关键词。
新闻采访对所有境外媒体开放、互联网畅通快捷、国防部在军营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等,这仅仅是诸多开放措施的一部分。
奥运会期间召开了各种新闻发布会。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不讳言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起初,一些记者对此表示“惊讶”,后来则习以为常。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开放,奥运会只是让世人更多地参与到这种开放中来。正如德国外交政策学会研究所主任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所言:“中国不需要任何奥运会来开放自己,这个国家在自己开放。”北京奥运会只是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中国的开放,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开放。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现在不少外国记者已经学会了哼唱《北京欢迎你》:“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文明 8月8日晚8时,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表演。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世界新闻报》特约作者麦克尔·佩恩说,对欧美人来说,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成就,他们所知甚少。《功夫熊猫》《卧虎藏龙》,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绍材料,就是很多外国人“中国印象”的全部。这样的心理基础,可以部分解释奥运会开幕式何以引来世界性的惊叹。
“全世界怀着敬畏之情观看着美轮美奂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们看到一幅中国卷轴缓缓摊开,上面展现了古代文明的伟大标志,”一位欧洲观众在《日本时报》上这样写道。
令世界观众震撼的,不仅是开幕式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飞天、唱腔、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民间艺术……自然,50分钟的演出无法展现五千年文明的全部精华,但至少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赏中国的窗子,激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从“中国印”到“福娃”,从奥运村民间工艺展示到篮球场间武术表演,从主新闻中心的书法壁画到主火炬上的“祥云”纹饰,奥运会上“中国元素”无处不在,外国游客在一点一滴地感受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的现代文明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佩恩说:“中国人参与主创的"鸟巢"是世界上最壮观、最美丽的体育场,这些将改变以往人们心目中"中国没有创意,只是一个低成本产品生产国"的偏见。”
美国弗吉尼亚州地方官员里尔原来以为中国人都不会笑,他从NBC的电视节目中发现,北京秀水街的营业员居然英语那么流利,还能跟主持人开玩笑逗趣,这让他大吃一惊!
“彻底颠覆了我对中国原有的概念和印象,”英国观众安迪·霍伊尔这样形容北京奥运会,“我必须说,中国的正确形象应当是:文化和历史的底蕴极为厚实,国力相当殷实,科技日益发达,百姓的心态平和而健康。”
不少人开始试图深入解读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文明。西班牙《先锋报》说:“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对其传统历史角色的回归。没有对外侵略的历史和拥有谨慎智慧的特点,正是我们面对的这个躁动的世界所需要的。”
包容 奥运会开幕前,少数西方媒体曾经猜测,受狂热民族主义驱使,中国人可能会在北京奥运会上表现出狭隘、排外的一面。
而随着奥运会进程的展开,人们逐渐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华盛顿邮报》说:“无论中国队是输是赢,中国观众都为运动员的表现而热烈欢呼,没有流露出任何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德国《柏林晨邮报》说:“自从各项比赛持续进行、德国运动员也经常登上最高领奖台以来,中国展示出了越来越友好的面孔——也对我们。”
这一切,都点明了中国人成熟自信的心态——包容。十几天来,中国民众的观赛表现已经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不是一句“文明礼仪”所能概括的,它体现了中国人宽广的胸怀。
中国人向来以自己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为自豪,这在奥运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开幕式上,很多代表团运动员入场,都得到了9万多名观众的鼓掌。而曾一度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伊拉克队员入场时,欢呼的热烈程度仅次于东道主中国队。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时代》周刊感慨道:“奥运会也许是由国家组成的,但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
新加坡《联合早报》一篇文章分析:“今年上半年面对西方的批评,中国始终如一的稳重态度也获得国际社会正面回应。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在风波中没有和对方针锋相对,而是立足在奥运会上呈现一个真实的自己。”
守信 “到北京之前总是听媒体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夸大其词了,我和孩子们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带着两个孩子来看奥运会的美国波士顿市民博尔利说,他会和孩子们尽情享受在北京的时光,因为北京好玩的地方非常多。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已经出色地兑现了。
“过去七年,北京在机动车不断增长等环境压力下,不但没有使污染物增加,而且还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敢于这样尝试。北京不但尝试了,而且还做到了,”6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在参观北京绿色公交、环境监测中心后,表达了上述敬佩之情。
还有场馆建设、安全保卫、交通保障、住宿接待、新闻开放,每项承诺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用挪威国际奥委会委员盖哈德·海博格对德新社记者的话说,北京的表现“样样事情几乎都很完美”。
重“践诺”,是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优秀品德之一;而“诚信”,则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游戏规则。北京奥运会把这一品德细化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
不同的人看的是不同的侧面。日本奥运代表团团长福田富昭对北京奥运会的组织运营工作赞不绝口。他说:“十分出色!无论是场馆设施还是比赛的运营都十分到位。奥运门票的出售和疏散散场观众等都十分有序。”
“在北京有绝对的安全感。”来观看奥运会的拉尔夫是德国柏林一位派出所长,他说:“作为一名警察,看到如此大规模的赛事、大规模的游客、大规模的工作,各方面却仍能运行得这么良好,真是我没想到的,叫人吃惊!”
而立陶宛总理格迪米纳斯·基尔基拉斯则认为,北京奥运会的出色组织工作真正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北京奥运会都为以后的奥运会举办城市树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典范。”
活力 8月15日夜晚,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国观众观看完奥运田径比赛走出赛场时激情面对记者镜头。 中新社发 廖攀 摄
中国高居奥运金牌榜榜首,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家西方媒体感叹:我们知道中国的体育实力有长足进步,但没料到进步如此神速。中国向世界展现的不仅是体育实力,更是这个东方古国的青春活力,而中国的活力无处不在。
一些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首次来中国的人们却觉得如此新鲜。英国《经济学家》描述道:“当游客们降落在北京未来派风格的机场时,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步入雄伟壮观的新体育场时,许多人都会屏住呼吸,惊异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之快与规模之大。”
《印度教徒报》则一语双关地道出对北京奥运会和中国整体发展的评价:“中国可以展现它的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化进程和从"东亚病夫"到经济强国的蜕变。”
最能展现中国活力的当然是中国人,几乎所有国际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民众对奥运会的非凡热情。最让《纽约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在“鸟巢”工作的87岁的志愿者孙芳春,这位老人说:“中国人等了七年,我非常乐于为国家做些事情。”
奥运志愿者最能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亲切而不卑不亢,他们对国家前途明显充满了希望,他们让人感到青春的跃动,真是了不起啊!”
百年前,梁启超为“老大中国”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梦想的活泼开朗、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国”正在变成现实。
和谐 前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告诉新华社记者,北京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微笑的理由。”佩雷斯说到这里时,自己也笑了。
很多外国记者也写到了中国人的笑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人幸福、满足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纷纷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
西班牙《国家报》说:“为什么奥运会成为许多中国人欢庆的理由,因为国家很稳定,并且越来越富强。”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国关键词——和谐。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一直都在见证、体验着一种和谐氛围。中国观众的掌声中、中外运动员赛后热情的拥抱、志愿者无微不至的服务,处处体现着和谐之风。
《奥林匹克宪章》声明,其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美联社一篇文章称赞,开幕式上,李宁、姚明和来自地震灾区的9岁男孩林浩,恰好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生动体现。
和谐 更体现在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中。很多人在品味开幕式上摆出的那个巨大的“和”字,佩雷斯说:“我无法确切地知道有多少人在观看,但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这样一个不带有仇恨、战争和冲突的盛事。奥运会是全世界的大团结,它超越了种族、国度和宗教。”
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旗帜一直高扬在赛场上空。俄罗斯选手帕杰林娜与格鲁吉亚选手妮诺拥吻的情节,被中国媒体和公众一再谈起。《柏林晨邮报》评论说:“中国和世界各国客人之间日益增多的交流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一项最新民调显示,74%的美国人认为,北京奥运会成功地表达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
埃及著名专栏作家马莱克《金字塔报》上发表文章,称赞北京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和谐发展、世界和谐共处的理念,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谐理念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力、生命力和延续性,也指引了一条世界和平共处的光辉大道。
自信 刘翔退赛,亿万网民表示理解;中国金牌领先,国人呼吁“冷静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心态日趋成熟、理性、从容。竞技场上的胜负固然扣人心弦,但人们已经不把体育成绩与国家荣誉简单画等号。中国运动员拿第一固然可喜,博尔特破百米世界纪录同样值得庆贺。有人赢了固然要鼓掌,选手失利更应当鼓励,拍拍他肩膀说:“没什么,从头再来嘛!”
日本《产经新闻》发表评论员文章说,“当今中国,具有盛唐之势”。文章称,在全球化时代,体育也已跨越国界,中国不仅大胆引进“洋教头”,更能坦然面对走出国门的“海外兵团”。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是对中国社会不断开放、国民心态日益成熟的奖赏。
“什么是大国?大国不只是GDP和国土面积多少,更包括大国心态、大国精神和大国风范。正是这种自信,不仅让之前所谓的"抵制奥运会"失声,也令外国政要改变了原先对中国的看法。”《联合早报》如是说。
自信 源自底气,而中国人的底气是对国家实力、生活改善和发展态势的把握。美国知名调查机构皮尤中心最近一项民意调查发现,80%中国人对于国内事情进展方式和经济状况感到满意,位列24个被调查国家之首。
进取 中国在奥运会期间形成的良好做法和习惯能否长期持续下去?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而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亚科夫提醒人们:“收获如此多金牌催生出的进取心不会仅仅表现在体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变化而非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体育的崛起让我们感到眩晕,明天,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全面而非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芝加哥论坛报》批评那种将中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做法:“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
这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来到北京的人们,见证了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在变革过程中,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在进步。
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布拉特在观看比赛后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国无论在文化、经济和政治领域,还是在成功地举办奥运会方面,都显示了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所蕴藏的无穷力量!”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记者钱彤、李诗佳)熊熊燃烧了16天的北京奥运会圣火将于今晚熄灭,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24日中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隆重宴会,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及相关活动的国际贵宾。胡锦涛强调,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荣誉属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属于在比赛场上奋勇争先的运动员,属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属于以各种方式参与北京奥运会的五大洲朋友。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正在北京举行,世界各国媒体对开幕式和比赛都进行了非常积极的报道。一些西方国家媒体和有识之士纷纷指出,应借此机会理性地重新认识中国。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9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得“几乎完美无瑕”,“现场9.1万名观众以及运动员、赛会组织者和全球政要不时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中国“不遗余力地希望通过开幕式传递和平与和谐的信息”。法国《费加罗报》8月8日发表名为《理解中国》的社论,认为“北京奥运会十有八九将最终使中国晋升为世界大国,并赢得其他国家的好感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