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德国林道8月24日电 通讯:中国经济学人感受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师魅力
记者郇公弟
德国林道第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大会23日结束,四天的经历让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299名年轻经济学子获益匪浅,这其中包括了27名中国的经济学人。
四天里他们聆听大师们的学术报告、参与分组交流讨论,与大师共进晚餐。斯蒂格利茨、纳什、蒙代尔等这些可以在教科书里看见名字的大师们,如今却面对面地为自己答疑解惑。在向记者谈起他们此行的感受时,几乎每个人都说道,“太精彩了!”
27名中国国籍的年轻经济学人,既有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监管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有来自中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此外,还有十多人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们,他们都因在专业上学习成绩优异,由导师向大会组委会推荐前来参加会议的。
与15位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和平奖得主亲身接触,大家感受到他们共同的大师风范,也了解到每个人的迥异性格。斯蒂格利茨一坐就是四个小时,认真地解答每个年轻人的疑问,他的耐心与精力令人叹服;纳什一贯的严谨仔细,即使在签名时有点笔误,他也要认真地再签一次;索洛虽已84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表述让“古板”的学术交流笑声不断;斯科尔斯言辞犀利,雷厉风行的他更像一个投资银行家,在谆谆儒雅大师中显得有些许“另类”……
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李金波第二天晚餐时坐在阿克洛夫旁边与他畅谈两个多小时,李博士的论文正是在阿克洛夫引入的“身份认同”概念下完成的。最后,阿克洛夫留下自己的电子信箱,答应要亲自修改李博士的论文。
在谈到大师们的讲座内容时,许多人的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中国经济成为避不开的一个话题。“许多大师都相当看好中国经济长远的增长,我感觉这种乐观程度超过了国内大多数人的想法。”来自中国吉林大学的博士生王达向记者表示。
中德科学中心副主任赵妙根这次带领了10名中国高校的博士生参加会议。他向记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会议组织方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前来参加,上届(2006年)会议只给了中国内地高校3个名额,这次一下子增加到了10个。
福格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所接触的中国年轻学生都非常的优秀,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来自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还告诉记者,他经常鼓励他的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工作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回到中国,“研究中国的经济、解决中国的问题,更有意义。”
大会基金会主席沃尔夫冈·许雷尔这样解释大会的宗旨,“科学从对话中产生。大会给了全世界的年轻科学家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与各自领域的大师们一起,深入探讨相关的专业课题。”
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从1951年以来长期举行,一开始主要针对物理学、化学和医学等学科,2004年开始举行经济学大会。经济学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今年的第三届会议于本月20日到23日举行。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