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信的家里贴满了他和干女儿们的合影 |
8月20日,在奥帆中心观众大坝上,一位外国人领着4个中国小女孩为殷剑夺冠加油(本报曾报道),他就是来自美国的刘天信,而旁边的小女孩们则是他资助的13个中国娃中的4个,她们都称呼这位美国人为“洋爸爸”。
记者采访了解到,“洋爸爸”刘天信在青岛科技大学任教,已经50岁的他至今仍孤身一人,但从2005年至今,他却靠每个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资助了13个孩子,其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11岁。
“洋爸爸”至今没成家
8月23日上午,记者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园内见到了来自美国的外教刘天信,他留着两撇小胡子,穿着一件肥大的绿色大褂。“这件衣服是来青岛之前,我在美国做护工时穿的工装。”刘天信指着衣服左上角的金色英文字母告诉记者,他1993年在德克萨斯州做护工时就穿这件衣服。“这衣服很耐穿,来青岛后一直穿了五六年也没坏。”说着,刘天信像孩子一样用双手使劲拽自己的衣角,向记者展示衣服有多结实。
刘天信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个绿树成荫的校园,每天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在一起,他觉得自己还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他是家里的老大,底下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早已结婚生子,只有他至今还孤身一人。
谈到为何还没成家,刘天信幽默地说:“谁说我没家!在中国,哪个家庭能像我一样幸运地有13个孩子,她们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之后,他认真地解释,没结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即使这样还几乎每月都成为“月光族”,银行里难有存款,要是有了家庭仅靠每月不到三千元的工资想资助13个孩子就更难了。
为帮贫困娃在青扎根
“7年前的一次特殊经历,让我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帮助这些需要爱的孩子们。”刘天信告诉记者,2001年冬天,他来青岛旅游,在五四广场看到很多外地的小孩拿着花央求他买。后来他向朋友打听得知这些孩子大都从湖南来,家庭的拮据让这些原本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失去了求知的机会。看着孩子们冻得发紫的小手和渴求客人买花的眼神,刘天信下定决心留在这里帮助更多的孩子。
想资助孩子们总要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才行。刘天信先在中国海洋大学当了一年的外教,之后又来到青岛科技大学教英语,一干就是5年。
通过岛城的“春蕾计划”,他认了很多“闺女”,“女儿”中既有孤儿也有来自单亲家庭的残疾儿童,刘天信每月资助她们一些书本费和生活费,还兼职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
记者通过青岛科技大学校工会了解到,在刘天信资助的孩子中,青岛的有6个,大部分都居住在平度等地,另外还有7个在外地,她们中最大的15岁,最小的11岁,而刘天信课余时间最喜欢做的就是去平度看望孩子们。
五年只添过一件衣服
刘天信已经五年没回过家,他每年春节都是在干女儿家里度过的,“和宝贝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是我最宝贵的家当!”刘天信指着屋子里一墙壁的照片向记者介绍,这张是2003年初次见这帮孩子时照的,那时她们还是小不点呢;这张是最近拍的,他们中有的个头已经比他高了;还有这张,是去年夏天和倩倩一家一起掰玉米的照片,大家一起干活兴致很高……
记者注意到,刘天信家里只有一台彩电和老式的笔记本电脑。他告诉记者,电视机是学校发的,电脑则是从美国带来的,还是弟弟的,已经用了近10年,1G的内存和超慢的网速连发邮件都很困难。“能储存孩子们的照片,它的用处还是不少的。”刘天信笑着说,现在孩子们是用钱的时候,将来孩子们长大了,他会攒钱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更新换代。
刘天信指着身上的短裤告诉记者,这条短裤是他在青岛五年来唯一为自己添置的一件衣服,只花了20元钱在学校的小商店里买的。还有脚上的一双鞋子,刘天信说这是他的一位美国朋友送的,知道他经济不宽裕还资助了很多中国孩子,很多朋友都主动接济他。
刘天信对自己挺抠门,却对孩子们很大方。他平度的干女儿殷倩倩今年要上初一了,需要在姥爷家住,每星期只能回家一趟,刘天信就花了700多元买了一部手机送给倩倩,让她想家时就给爸妈打个电话。
今年11岁的倩倩告诉记者,“洋爸爸”不是个有钱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身上的衣服穿出了洞还舍不得买新的,可是对她们却很大方,4年来,每次她过生日都会收到“洋爸爸”精心给她准备的礼物。 文/图 本报记者 葛楠 刘兆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