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国民心态变化应着眼于“现代”
宋金波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8月2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称,奥运会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
|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和中国人百年奥运梦想的完美实现,外媒纷纷对奥运会给中国社会留下的诸多宝贵遗产进行盘点。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人正在超越百年民族悲情,开始具备一个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对中国的真正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担负大国责任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青年报》8月27日)
不仅是外媒,国内媒体在奥运会的盘点中,也不约而同频繁使用着诸如“大国气度”、“大国风范”、“大国国民心态”等词语。这本没什么问题,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在经历了一届异常成功的奥运会洗礼后,配得上这些风光的词语。国民对于这些词语的特殊喜好,也无可厚非。
然而,奥运会后,仍太过关注甚至沉迷于“大国”意象,则失之小气。无论是“超越百年悲情”,还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以及其他奥运精神的体现,诚然事关“国民心态”,却与国之大小关涉不多。凡此种种,许多小国国民一样可以做到,有些还做得更好。或者说,无论大国或小国国民,都可能具备这些美好的心态。不能说国民具有了这样的心态,就证明该国是大国、强国,或国民是大国国民;反之,大国或大国国民,也不必然具有这样的国民心态。从这个角度看,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态无疑是非常清醒的。
比“大国”更贴切的词语,也许是“现代”。现代国家,无论大小,无论强弱,但都有一些相近的价值观,对待历史、对待世界、对待“人”的价值,都具有相似的国民心态。对现代化的执著曾让我们多年苦苦追寻,今天,蓦然回首,已是关山度若飞。在“四个现代化”之外,国民心态的现代化如今是不能回避的课题。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一定是大国,但他们的国民生存状态、社会面貌,却很可能比大国国民更值得称道。
但“现代”容易与其他一些词语混淆,也难以全面描述我们的改变。如果要更准确地补充,《联合早报》的用语“正常大国国民的心态”,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当然,这并不表示在此之前,我们就全然“不正常”。只是,既然要欣然接受改变,总要承认确实存在着某些“不正常”的面貌、“不正常”的心态。搜出那些“不正常”的病征,理清它们的沿袭和孑遗,认清哪些东西让我们看起来曾经如此“与众不同”,这未必让人轻松得意,却让转变显得更加扎实可信。
不必沉迷于“大国”之“大”,玩味再三。这至少会冲淡国民心态转变的真实感——要知道,每每在镜子前流连不舍的,多半是胡须新发的青春期少年,距发育为成熟大方的美髯公,还差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