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8日电 第13届残奥会圣火采集今天在北京天坛举行,这标志着残奥会正式进入倒计时阶段。美国《侨报》今日发表时评文章说,北京残奥会的到来,也必将提升整个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程度,这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
11天的残奥会将是中国建立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和宝贵财富。文章摘录如下:
残奥会起源于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伤残士兵自发组织进行的康复活动,自1960年在伦敦举行首届以来,日渐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全球总人口的10%,而中国的6000万残疾人也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
尽管残疾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有着诸多不便,但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有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天然权利,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常回中国的华埠读者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行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盲道随处可见;官方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残疾人或残疾人优先的政策制度,涉及到教育、就业、税收、保险等方方面面;残疾人也可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保障金……
有人认为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得益于邓小平长公子邓朴方的多年努力,这话不无道理——政要家庭的残疾子女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相对很低之时,国人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和精神关怀就已很高。
如今,残奥会的到来会提升新一代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并提高公共设施等的物质水平。这不仅会激励残疾人群体,更会让社会大众理解并且援助残疾人群体。
奥运会盛宴刚去,民众的兴奋度仍未消散,对奥运精神的热情现在已延续到了残奥会,这一点从残奥会门票的销售情况可见一斑:截止27日,“鸟巢”和“水立方”门票销售一空,很多场馆周末门票也已售罄,显示残奥比赛并不会“冷场”。
更多的关注必将带来更多的了解,更多的了解必将引起更多的关怀。
作为充满人性关怀和现代文明的社会标志,北京残奥会的到来,也必将提升整个中国社会对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程度,这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
当然,残奥会虽然只有11天,但是关注和理解包括残疾人群体在内的弱势群体,将是中国建立现代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和宝贵财富。(钟海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