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万重庆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
怎样才算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有多少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昨日,市统计局发布“目前国民中等收入问题研究与重庆实证分析”报告指出,按照重庆的具体情况,我市已有339.8万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1%。
进入中等收入有条件
市统计局称,中等收入群体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和社会等多重属性,目前有关中等收入标准的界定,主要基于收入、资产、生活质量3个方面进行考量。
|
所谓中等收入群体,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保持在全社会中等水平、生活较富裕、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
一成市民达到中等收入
根据我市87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1500户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测算,2006年我市有339.8万人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1%。其中,农村中等收入水平人口为64.4万人,城镇中等收入水平人口为275.4万人。
市统计局称,2006年全市农村人口中达到中等收入的居民,分布在19万个农村家庭中,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3%,占全部中等收入群体的19%。
在农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占了大头,占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高达87%;三人户、四人户或三代同堂农村家庭是农村中等收入家庭的主要结构。
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275.4万城镇居民,分布在91.8万个城镇家庭中,占全市城镇常住人口的21%,占全部中等收入群体的81%。
在城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有73%的家庭属于三口之家,而且3个人中有两个人在工作。
收入来源主要靠工资
统计显示,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主要靠工资。
市统计局称,在2006年,我市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年收入为13467元。从各项收入来看,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540元,占全部收入的70.8%;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408元,占全部收入的17.9%;人均经营性收入为1305元,占全部收入的9.7%;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14元,占全部收入的1.6%。
农村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为3405元,是同期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水平的1.2倍。
城镇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期全市平均收入水平的1.4倍。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呈全面上升态势。
中等收入群体三大特征
1
管理技术人员居多
从中等收入群体职业比重上看,管理人员占43.2%,技术人员占40.6%,服务性工作人员占12.1%,商业工作人员占1.8%,农林牧渔劳动者占1.8%,工人及其他人员占0.5%。
从中等收入群体行业比重上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9.9%;教育占16.9%;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9.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占7.4%;房地产业占7.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7.3%;制造业占6.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5.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5.2%。
2
金融资产拥有量大
我市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资产呈现出3大显著特点。
首先,金融资产拥有量大。农村居民人均金融资产余额是全市农村居民平均的1.4倍,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倍。
其次,住房质量远超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比全市平均水平多18.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多14.5平方米。
第三,主要耐用消费品大量普及。每百户移动电话、影碟机、摩托车、电脑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
3
有稳定可观的收入
我市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稳定而较为可观的收入来源。
他们的收入包括以合法方式拥有的收入、报酬,如股票、利息、私人馈赠、遗产等。他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家庭财富,主要是货币存款、自有住房、汽车、家用电器、家具和其他耐用消费品等。
此外,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层次。在全市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中,19至30岁占15%,30至40岁占22%,40至50岁占14%,占了51%。
在全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中,19至30岁占13%,30至40岁占21%,40至50岁占20%,其他年龄段占46%。
我市中等收入水平标准
居民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中的一个——
标准1: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5万元至7.5万元之间,或家庭年收入在7.5万元至30万元之间。
标准2:家庭累积持有的金融资产在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
标准3: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在120至200平方米之间,拥有一辆10万元至15万元的私家车;农村居民拥有一套面积在200至300平方米之间的砖混或钢混住房。本栏稿件由记者 张彬 采写 任洁 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