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校景
全国道德模范徐伟同学
膜产品的先进生产线
李嘉禄带领的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团队
当人民处于饥寒,民族工业备受外来资本压迫的时候,这里走出了实业兴邦的巨子。
当国家走向温饱,几亿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穿衣问题的时候,这里形成了中国纺织工业的科技攻关的前沿。
当突如其来的疫情吞噬着宝贵的生命,举国上下和衷共济抗击病魔的时候,这里为最英勇的战士织出了最安全的铠甲。
当重塑国魂成为时代最殷切的呼唤,人的精神受到前所未有关注的时候,这里出现了堪为举国效仿的全国道德模范。
山摇地动,国难当头,当特大地震霎时间把数百万同胞抛入灾难的时候,这里为震中区及时提供了世界上最先进、最精巧的直饮水技术,体积很小的设备,竟能满足数万人的全天饮水。
火箭轰鸣,国运昌盛,当中国人遨游太空的千年飞天梦想化作令人激赏的瑰丽现实的时候,这里为中国神舟献上了最可靠最精良的尖端材料。
50年不算久远,但她的脚步与共和国历尽坎坷的艰辛探索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完全重合;
她的文化贡献体现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个领域;
她的人才贡献体现于以十万计数,在各个历史阶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莘莘学子;
她的自身建设体现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且越来越好,越来越快的科学发展;
“严谨严格,求实求是” ,是她第一个50年里最宝贵的精神积淀,这种精神将伴随她的使命薪火相传,直到永远。
金秋九月将迎来她的生日,她的名字叫——天津工业大学。
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学府,天津工业大学历史悠久而又非常年轻。
说她年轻是因为从1958年成立河北纺织工学院至今,只有50年时间,说她悠久是因为其骨干学科纺织工程可以追溯到1912年,几近百年,积淀深厚。
1912年,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年份,这一年帝制崩溃,民国初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纺织高等教育专业应运而生,当时的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增设了机织科。这就是今天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科的源头。17年后,学校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其机织科也随之改称机织工程系。
今天的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中国近代工业和中国近代教育会同时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汇合?上下求索的先哲们究竟有着怎样痛切而深刻的考量?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工业品涌入国门,很快摧毁了落后的中国经济。中国纺织教育的先贤张汉文教授在他的著名文章《关于改进中国纺织教育之刍议》中说:“我国自海通以来,门户开放,百货云集,日用必需物品,舶来品居多。数十年来,国际收支均为入超,其数字与年俱增,漏卮之最巨者,厥为各种纺织品……若人民不为设法,政府不为力图,祗此纺织品一项,即足竭我膏血,绝我命脉。”
在民生凋敝,百业倾颓的危急时刻,张汉文、张朵山、崔崑圃等一批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怀着“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先后来到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系任教。
张汉文,1902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7岁赴法国勤工俭学。立志效仿西方,“用机器经营纺织”,实现“工业救国”。他曾在堪称欧洲纺织学中心之一的鲁贝工学院选学纺织专业和染化专业。毕业后获工程师学位。在鲁贝研究院当过助理研究员,并任其毛纺厂练习工程师。
张汉文1929年回国,先后受聘于上海章华毛纺织厂和天津东亚毛纺织厂,分别担任主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并主持了这两个工厂的创建。
当时,日本的“麻雀牌”和英国的“蜜蜂牌”毛线充斥市场,民族纺织业难以立足。张汉文创立了“抵羊牌”毛线,寓意“抵制洋货”。“抵羊”的品牌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一种商标的价值期盼,它试图把国人的信心由民族工业品上升为民族工业,进而上升为民族振兴。
没有民族实业家就没有民族实业。张汉文后来由办厂而兼办学,学而时习,习而治学,为此倾其毕生。他把先进的纺织工业理论与实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整合起来,编写出我国第一套高等学校毛纺学教材,为这一学科体系在中国的成长壮大埋下了基石。这种把教育与生产相结合,让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教育解决问题、创造财富,同时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发展教育的思想精髓,多年之后被提炼为天津工业大学的校训,成为标志着这所大学生命本质的遗传基因。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包括北平大学在内的三所大学奉命西迁,于1938年在西安成立西北联合大学。不久,北洋大学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等在陕西城固古路坝单独设校,纺织系也随同转移。
前方战场烽火绵绵,后方大学灯火闪闪。直到日寇投降,从这所设在山沟里,为中国工业的来日振兴而坚守寒窗的大学里传出的读书声,一天也没有停止。
抗战胜利,北洋复校。当时的教育部令北洋大学接收敌伪当局在原北平大学工学院的校址上建立的所谓“北京大学工学院”,停办纺织系。北洋大学接收后改为“北洋大学北平部”。在原北平大学机织系教授张朵山等人的建议下,北洋大学提出申请,“恢复北平部原有纺织系”,并获批准。随后,主要专业教师、抗战期间滞留在北平的图书资料、随系一起落户津门,加盟北洋大学。至此,历史的机缘把我国北方最悠久的纺织工程学系与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连在了一起。
新中国诞生后不久的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成立天津大学,两校纺织系随之合并,新的纺织系是天津大学的重点科系之一。衣食所安,国之砥柱,共和国领导人对此十分重视,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先后前来视察工作。
1958年9月,以天津大学纺织系为基础,吸收天津纺织工业学校,共同组建了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经过漫长的历史沿革,我国北方最早的一脉高等教育纺织科系,终于成长为独立的纺织院校。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天津纺织工学院借改革开放东风,开始加速发展。到1999年底,这所当初只有三个科系的工科院校,已经发展成为设有六个院系、四个教学部,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20个本科专业的一座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性高等学府。
艰辛求索,弹指挥间。此时的天津纺织工学院已经有了相对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无论是思想准备还是物质基础都初步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一个新的飞跃能否产生?一个更优秀的大学能否身披新世纪的霞光,在这个国家和城市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乘势而上呢?
2000年,新世纪钟声敲响,天津纺织工学院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迎来了发展新纪元。此时,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天津工业大学把新形势下的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龙头,形成交叉渗透,综合互补、广泛适应的学科专业格局,具体表述是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同时要在人才培养梯次上形成完整的能力和体系。
现在,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
学校还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点,43个硕士点和11个工程硕士领域。
今天的工大,已经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芬兰、瑞士、意大利、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世界性学术交流。
新建成的2800亩的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体现出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现代大学理念;路网与水系的巧妙结合,营造出“一城绿色半城湖”的学府美景;新校区通过建设地热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半导体节能照明等系统,初步建成节能减排新型校园。在这里,大学成为生态文明的样板。
教研相长、学能并进。新世纪,天津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2003年教育部举行的全国首批本科教学评估中达到优秀。
现在,学校拥有47个本科专业,涵盖6个一级学科,22个二级学科。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天津市级精品课程,52门校级优秀课程。
重视实践教学,是当年张汉文教授留下的办学传统。近年来,工大确立了“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宗旨,学校加大投入,使实践教学条件不断优化,思想日趋成熟。现在已经拥有大型教学仪器设备近三百套,各类实践基地110个。
学校每年举办专题学术竞赛,参赛学生达到1万多人次。近年来,在全国和天津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获得其他国家级奖项的有300多人次。
大学的直接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先后培养出了全国道德模范徐伟、全国自强之星李定国、全国三好学生吴经航、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股票组一等奖获得者王子正等优秀学生。
2005年岁末,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徐伟,舍身从冰窟里救出三名落水少年,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徐伟是当代最优秀的中国青年的代表,同时也是新世纪的天津工业大学科学育人的缩影。
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培养毕业生将近10万人,奔赴祖国各地,遍及五洲四海,他们当中有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近百位每个人都创造出亿万财富的业界精英,有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创造佳绩的杰出人物,更有如星河般闪烁夜空、以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奉献才智,积累财富的工程师群落。他们是学校最鲜活的品牌,天津工业大学为此骄傲。
大学之大,不仅在于有大楼,而更在于有大师。培养和吸引最优秀的师资,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让张汉文、张朵山们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今天的校园里,这是新世纪的天津工业大学最大的渴望。为了创建一所高水平大学,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广纳群贤,凝聚力量,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5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50多人。拥有特聘两院院士、国内外兼职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还有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授衔专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高层次师资人才近百人。
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要素最为集中的大学,科研工作是其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学校以新的科研机制多方搭建科研平台,传统的产学研优势不断增强,新的科研亮点不断出现。这其中包括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防高科技项目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及国际、国内发明专利等500多项,连续几年到位科技经费超过1亿元。
机遇总是青睐做好准备的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为学校带来难得机遇。在天津市2008年确定的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中,天津工业大学就承担了两项,项目总投资5.2亿元,研发经费1.3亿元。
不仅如此,天津工业大学还有很多科研成果可圈可点。
纺织复合材料填补了许多国内空白并应用在航天航空领域。自主研制的“三维异形整体编织工艺的研究和三维编织设备及织物的研制”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卫星结构用高性能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整体的研制及其生产线的建设”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用在“嫦娥一号”卫星上。
在中空纤维膜领域,现已拥有处于国际先进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核心竞争技术,不仅有亚洲规模最大的膜生产基地,而且已形成了以中空纤维膜为特色的膜产品体系。
2008年5月,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在全国四面八方为灾区紧急运送饮用水的滚滚车流之中,天津工业大学支援的体积不到“15立方米”直饮水装置,日产水量100吨,一台就能解决2万同胞的全天饮水。
特种功能纤维材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防中子辐射材料及防护服、防X射线辐射材料及防护服、新型防辐射透明板材、蓄热调温纤维及材料、智能化仿羊毛衬绒、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止血敷料、芳香纤维、离子交换纤维以及远红外纤维、负离子纤维等保健功能纤维等材料还具有防护、保健、智能等功能。
纺织油剂助剂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这些产品打破垄断、替代进口。目前,纺织油剂助剂年生产能力25000吨,平均利润1000多万元,自1990年以来总产量达7万多吨,产值近10亿元,创利润2亿余元。
在光电子器件研发、半导体应用照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新型射频与光电子器件及集成、大功率LED汽车大灯系统集成等研究方向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合作研发的“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功率型芯片开发及产业化”和“高端半导体照明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进展显著,逐步构建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环保照明产业链,前景十分广大。
纺织机械保持了传统优势,整经机、重型织机、重型多臂机、玻璃纤维膨化机等系列产品,已应用推广到国内数十家企业。自主设计的特种缠绕机和窄带预浸机等设备应用在直九飞机旋翼材料的制造上。激光大面积熔敷等成果,广泛应用于冶金、机械、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行业。
就像当年张汉文教授办学办厂促成了中国近代工业与中国近代教育的汇流一样,今天的天津工业大学也正在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将新型大学与新型工业化的效益和财富融为一体。
文化是大学的精髓。校园文化,是人才成长必不可少的软环境,是一所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和必然的外延。2006年,天津工业大学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
学校总结历史,面向未来,确立了“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学校精神和“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2007年又凝练出新校区文化建设的主题,即“根深叶茂,桑麻生辉;德明学博,泮波映霞;思新志远,嫦娥奔月;行正人和,天工开来”。
2004年,学校开展“楷模”工程建设,出版《泮湖先锋》系列丛书,历代师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忘我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今天学习的榜样。同时,校园里各种传播媒体充满激情与活力,整个工大气氛昂扬向上,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表现。坚持多年的“素质教育论坛”和“泮湖名家讲坛”,邀请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以及文学家、音乐家、企业家来校演讲,思想的火花在这里闪烁,理性的光芒在这里照耀,文明的种子在这里播撒,大学的气质在这里生成。
现在,学校活跃着近百个学生社团,涵盖理论研究、科学技术、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艺缘艺术团在国内外展演、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而天津工业大学学生民乐团也于2004年成为第一个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成功举办专场演出的中国大学生民族器乐团体。
新世纪的大学生更需要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多样、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同展风采,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两次捧得校长杯,奖牌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男排连续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一些项目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奖,世界游泳冠军齐晖、全国健美操冠军黄晋萱、周效锋等都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优秀大学生运动员。
薪火相传,春晖无限,天津工大师生用心灵体会前辈的求索,用激情感受时代脉搏;用创造续写明天的进步。
对于天津工业大学来说,每天都在接近一个新的目标,同时又在离开一个新的起点;
对于天津工业大学的每个教职员工来说,每天都在培育着祖国的未来,同时也在为国家积累着有形和无形的财富;
对于天津工业大学的每个学生来说,每天都在吸取营养,编织梦想,同时也在编织着小康中国的美好生活;
当毕业生告别泮湖的时候,一定会满怀信心地说,我有能力梦想成真,彩练临风,凤凰翔舞。
当校友们回到泮湖的时候,一定会满怀深情地说,走过岁月征尘,重温学时旧梦,母校啊,我已把泮湖上升起的彩虹飞挂在祖国的天空!
本版撰文 方卫 张蕾 马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