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现瑞
“三大怪”:立着长,花量多,永不开
5月下旬,绿意盎然的南江县大地上散发着令人沉醉的芬芳,淡黄色的金银花竞相绽放,一团一团的,有20万亩之多。而此时,任导行的300多亩金银花却保持着独有的矜持:只有花蕾,却迟迟不绽放。
“这正是我们希望的效果。”面对周围人质疑的眼光,任导行不仅不着急,反而是一脸喜色:“不开好啊,这延长了它的花期,对于后期的采摘和加工非常有利。”据他介绍,金银花一旦开放,就意味着从绚丽走向终点,“不过两三天,便要凋零”。过去,花农经常因为人手不够,错过了采摘时间,损失惨重。
不绽放,这只是任导行新品种金银花“三大怪”之一。任导行告诉记者,他的示范园的金银花还另有两“怪”——立着长,且花量多。
传统的南江金银花品种属于缠绕性小灌木植物,茎为空心,只能趴在地下或者是攀附在其它载体物上生长。“其最大的问题是影响种植密度和光合作用。”而放眼任导行的金银花园,目之所及,一株株金银花傲然竖立,其冠径面大到4-5米,每亩可种植220株。“新品种因是木本树形,无须搭架,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最终对花的药性产生积极影响。”任导行说。
新品种金银花,一束花花针可以达到80多个,而传统金银花呈序状花束,每个节点只有花针2根,一束花最多20来个花针。“如此一来,一亩金银花的产量就可以成倍提高,达到每亩300-400公斤以上。”任导行说。
新品种被命名为“银蕊一号”。经省生物研究所检测,新品种金银花中最重要的成分绿原酸的含量达到了5.6% ,木犀草苷、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齐全,丝毫不低于常规产品。
“三大难”:韧皮薄,排异强,养护难
“试验的最初冲动,在于想提高产量。”作为南江县最早加工、经营金银花茶饮品的一批人,任导行最大的困惑是传统金银花的产量非常低,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据了解,当地普遍种植的金银花品种亩产量只有80到150公斤。眼瞅着近年来金银花市场的逐年看好,任导行等人就开始琢磨如何提高产量。
“金银花能否搞杂交呢?”想法一提出,就有人嘲讽:“你们以为是嫁接苹果和桃子哟?”一些专家听说后,也连连摇头。曾长期从事植物栽培的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春雷曾指出,金银花杂交,必须让不同科属之间进行嫁接,而相比起一般的果树,金银花由于属缠绕性小灌木植物,韧皮非常薄,而且排异性很强,切口比例很难掌握,且很不容易包扎和养护,“一旦这项工作做不好,让雨水渗进去了,亲和力降低,肯定成活不了”。
但任导行就是不信。2000年春天,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寻种之路。与南江县农业局科技人员张培银一道,穿梭在川东北地区,悬崖,陡坡,河谷,山巅,都留下他们的身影。“有时为查看一个可能的新品种,甚至要走一整天的路,”任导行回忆,几乎每次前去,都是一包干粮了事。一次,还差点从百米高的悬崖摔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在南江县关坝乡的一处山林间,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新的金银花植株,它不仅直立性强,而且花量也大。他俩惊喜万分,将其采回,并进行嫁接。
但嫁接的难度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一年下来,与这种新品种嫁接的几十个枝条几乎全部死亡。2002年,他们再一次进行嫁接,结果一样。于是,他们找来专家查看嫁接过程,寻找失败原因:完全采用的是嫁接果树的做法,即不伤木质层的皮接法,这对于空茎的金银花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2003年,在专家的指导下,他俩开始了“张飞穿针”般的工作:切口不深不浅,必须恰到好处,只能切开适度木质层。20多天之后,嫁接的穗芽居然很多都活了,而且6月下旬还开出了花。
嫁接成功,坚定了他俩培育杂交新品种的信心。为提高产量,他俩先后前往陕西、贵州、山东、广西、河南等地,引进并成功嫁接了着花率和生长速度都远远超过本地品种的大叶黄褐毛忍冬等品种。为加快杂交速度,任导行还专门修建了几个温室,以便在秋冬两季进行杂交试验。2004年,终于选定了以南江金银花细毡毛忍冬为砧木的定型新品种,并进入到生产示范。
他俩前后进行了数十次试验,耗费4年功夫,近十万元,最终克服“韧皮薄、排异强、养护难”三大难题。到2007年,生产示范的最高亩产达到了417.5公斤,按2008年药用花市场价格50元/公斤计算,产值达到2万元。
今年初,任导行在南江县天池乡池塘村租赁土地300亩,建起了“银蕊一号”生产示范基地。而据记者从南江县科技局了解到,该品种已被列入当地重点推广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