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如今是台湾南部屏东县的一个小镇,但是在台湾历史上,它曾举足轻重。这里的民谣在台湾闻名遐迩,最知名的叫做“思想起”,当年渡海到台的大陆先民,常以此排遣乡愁,口耳相传,唱遍台湾。
恒春旧称“琅峤”,在高山族同胞语言中,琅峤是台湾尾端的意思。
这里,有着许多原住民部落,统称“琅峤十八社”。1874年,觊觎台湾已久的日本,悍然跨海出兵台湾,占领台湾琅峤地区牡丹社等地。清政府急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前往台湾巡防。沈葆桢赴台后,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卫措施,迫使日本侵略者不得不与清政府谈判、撤兵。
“牡丹社事件”之后,沈葆桢认为台湾是大陆东南沿海七省的屏障,而且物产丰饶,列强早就垂涎三尺。于是他给清廷上了一篇万言奏章,奏请在台湾增设府县。鉴于琅峤位处台湾南部门户,地位重要,沈葆桢便于1875年在“琅峤”筑城设县。因为这里气候温煦、四季如春,沈葆桢便将新设县名取为“恒春”。
恒春城池历时4年全部完成,为标准的清代县级城池设计,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一百多年来,恒春古城历经风雨侵袭、地震破坏,已非原有的面貌,但昔日城池轮廓依稀,仍是台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
当年修建恒春城池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祖国内地,大量石材从福建船运至台湾,并集中在恒春西门切割整理,西门便成为筑城的起点,沿着西门入城的大街就顺理成章成为最繁华的街道。如今名为中山路的这条恒春老街繁华依旧,一些老旧建筑古意盎然,透着旧日的无限风华。
与中山路十字交汇的福德路,是台湾最大的槟榔集散地。这条宽仅5米,长不过500米的小街,两旁槟榔摊、槟榔店、槟榔批发行一家紧挨着一家,槟榔日销售量竟高达5万粒。恒春人男女老少都喜欢嚼槟榔,尤其喜欢吃的是受过落山风洗礼的“番仔青”。恒春人不仅把槟榔当零食吃,还把槟榔当成嫁娶的重要礼品。所以,要是到恒春旅游观光的话,一定要到福德路去逛逛,冲着槟榔,也冲着那份割不断的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