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超乎想像”之快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韩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截至2007年6月末,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累计已达2394亿美元
文/《瞭望》新闻周刊驻首尔记者李拯宇
韩国是中国周边国家中,最晚与中国建交的邻国,但也是对华经贸增长最快的国家。
|
韩国,在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
从7万美元到79亿美元
中韩建交后,中国工商银行是最早到韩国开展业务的中资公司之一。
1993年11月,工行在首尔设立了代表处,当时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间办公室。而现在,工行在首尔和釜山的市中心分别开设了分行。仅首尔分行就有60名员工,包括47名韩国职员,营业和办公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5亿美元。
崔基仟是最早到韩国工作的工行工作人员之一,参与和目睹了工行在韩国落户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久前,他再次被派到韩国,担任中国工商银行首尔分行行长。
当记者问起工行在过去16年来的发展状况时,崔基仟说,“我只用两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
“工行在韩国的第一笔业务是我经手的,当时是一家韩国企业在工行开一份出口到中国的信用证,金额不到7万美元。2007年,工行首尔分行一年的业务量已经达到79.2亿美元。你可以算一算我们的业绩增长了多少倍。”
不久前被选为在韩中国商会会长的崔基仟说,工行在韩国的业务发展只是中资机构在韩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韩两国贸易额迅猛增长的一个写照。中韩建交时,中资机构在韩国只有两家。而现在各种中国公司在韩国星罗棋布,数不胜数,仅国有大型企业在韩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就有70多家,投资领域从金融、运输,扩大到汽车、电子等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业绩都很不错。
“太快了!快得超乎想象”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太快了!快得超乎想象!”中国驻韩使馆经济商务处公使衔参赞陈洲在回顾中韩双边贸易时,特地强调了“超乎想象”这四个字。
1991年,陈洲被外经贸部(现商务部)派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驻首尔代表处工作,是商务部最早前往韩国工作的官员之一,此后又长期在驻韩使馆经商处和商务部亚洲司工作,对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过程十分熟悉。
陈洲回忆说,中韩贸易起步于1989年,当时以间接贸易的方式、通过香港等地进行,全年的贸易额只有8000万美元。1992年8月两国建交后,中韩双边贸易正式拉开序幕,1992年的双边贸易额为50.3亿美元。到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已经猛增到1599亿美元,比15年前增长了32倍。中韩贸易增长的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其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
陈洲说,1992年中韩建交后,当时的外经贸部让贸促会驻首尔代表处对双边贸易前景作一个5~10年的长期预测。接到这一任务后,陈洲和当时的代表处通过专家和各种渠道,作出了一个当时他们认为是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上的“最大胆”的假设——10年后中韩经贸总额达到300亿美元。而事实上,2002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40.7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120亿美元。
“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科学’预测还是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中韩贸易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中方和韩方事先都没有想到。中韩建交15年来,中韩贸易额为建交时的32倍,年平均增长25%,超过同期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增速。如果保持这种速度,2008年中韩贸易有望超过1800亿美元,甚至接近1900亿美元,两国领导人提出的2000亿美元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陈洲告诉记者。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韩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也给韩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1992年以来,韩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地位。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累计已达2394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出口市场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2007年,韩国的对华出口总额超过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总额,韩国4800万人口中,每年有近500万人次往返于中韩之间,70多万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国对韩国的经济影响,用举足轻重来表述毫不为过。
陈洲说,中韩经贸往来除了数额大、增长快以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电子、机械产品正成为中韩贸易的主体,农产品和初级原材料的比重减小;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韩国新政府放宽投资限制,两国投资预计将互相增加,经贸增长潜力巨大;三是中国企业对韩投资逐年增加,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如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后,中国企业成功进入韩国制造业,经过2年多的努力,上汽双龙目前已经扭亏为盈,其新推出的CHAIRMAN系列豪华轿车在韩国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四五个月以后。
陈洲说,中韩经贸具有互补性、互惠性,为两国人民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对中国而言,韩国的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韩国而言,对华贸易增加了韩国的就业和外汇收入、平抑了物价、提高了韩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未来两国在物流、服务业、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
“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企业”
在过去的15年里,韩国对华投资企业数以万计,不少都取得了成功。在这些企业中,韩国的SK集团很有代表性。SK集团会长崔泰源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讲述了SK的中国攻略。
作为韩国的能源、化工和通讯巨头,SK集团2007年全球销售额达810亿美元,该公司旗下的SK能源和SK网络都是《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近年来,SK集团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在通讯、能源、化工等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并提出了将SK中国公司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中国企业”的目标。
崔泰源告诉记者,SK集团一直对中国市场十分重视。该集团对中国最早的一笔投资是1990年通过香港的一家公司在福建合资开办的一家录像带工厂,当时的投资金额为600万美元。尽管数额不大,但在韩中建交之前,SK集团是最早敢于到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之一。韩中建交后,SK集团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十分顺利。2007年中国分公司在华的销售额达140亿元人民币,而SK集团2007年对华业务收入总额高达680亿元人民币。
他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韩中建交1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韩国企业提供了机遇。SK集团近年来与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公司就3G移动通讯技术和石化项目展开了合作,并成功地进军中国的矿业开发等领域。SK集团将中国作为最优先的合作伙伴,并努力将公司建成“一个真正的中国企业”,实现与中国经济的共同成长。
为了显示对中国的重视,在SK集团总部大楼乘坐电梯时可以听到中文对话讲座,公司30%的职员每天在上班或下班后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中文学习班。崔泰源的两个孩子也全部被送到中国留学,这在韩国各大财阀家族中,是绝无仅有的。
崔泰源说,“等我的两个孩子长大以后,应该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加重要的时候。我现在把他们送到中国学习和生活,就是要让他们成为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朋友,让SK集团的未来随着中国共同发展。”
崔泰源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意义深远,对SK集团同样十分重要。正是因为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SK集团才能在过去十多年中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展开合作,积累互信,实现双赢。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SK集团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就无从谈起,世界舞台上也将缺少中国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可以携手共同发展的伙伴。SK集团对中国寄予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