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北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残奥村升旗广场隆重举行誓师动员大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做了动员报告。中新社发杜洋 摄
中新网9月2日电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谈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他认为,大多数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文章摘录如下: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有6.5亿残疾人,占全球总人口的10%”。
残奥会是由肢体残疾人和盲人参加的运动会。残奥会的起源要追溯到二战期间,战争造成了大量伤兵,英国政府为此设立了脊髓损伤中心。神经外科医生第一次把运动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方式。1948年,古特曼医生在斯托克·曼德维尔康复中心组织了一次有14名男性和两名女性截瘫患者参加的轮椅射箭比赛,该运动会被命名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1960年,来自23个国家的400多名残疾人运动员在罗马参加了第9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届运动会后来被国际残奥委员会确定为第1届“残奥会”。1988年汉城第8届残奥会后,形成了每届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在同一城市举办的惯例。国际残奥委员会创建于1989年,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员的国际性代表组织,现有161个会员。残奥会从最初的只有23个国家400多名运动员参赛,发展到第12届雅典残奥会136个国家和地区的3806名选手参赛,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
残疾人根据残疾类别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会。智障人参加特奥会运动会,听力残疾人则参加聋奥会运动会。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福利单位广泛开展了广播操、生产操、乒乓球、篮球、拔河等群众性残疾人体育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员已达到270多万,其中参加残奥运动的有150多万人,参加特奥运动的有60多万人,参加聋奥运动的有60多万人。自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举办了7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此外,我国参加了7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而且从第4届到第9届连续6次获得金牌总数第一。我国还参加了6届夏季残奥会,在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的优异成绩,赢得了国际残疾人体坛的高度赞誉。我国自1989年起共参加了4届世界聋奥会。自1987年起组团参加了5届夏季、4届冬季特奥会。
提到残疾人体育运动,人们通常会问:那些身体已经残疾的人为什么还要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揪心”?我认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最早是从康复治疗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生发现伤残军人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康复,这催生了现代康复医学。以康复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康复。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不断突破身体的局限和心理的障碍。体育让很多残疾人实现了虽然没腿,但是能跳;虽然看不见,但是能跑。残而不废,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实际上,大多数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许多残疾人运动员创造了相当优异的成绩。有位游泳运动员叫何军权,小时候因为被高压电击伤,失去了双臂,但他在水库里练就了一身游泳的好功夫。有一次在家乡的水库边,看见一位女青年不慎落水,十分危急,他跃入水中,迅速游到女青年身边,大喊:“你抱住我的肩膀!”,把这位落水女青年救上了岸。何军权在游泳比赛时,虽然只能以头撞击池壁,比别的运动员吃亏,但他还是获得了包括残奥会在内的多项世界冠军。
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举办残疾人体育盛会,就是要展示残疾运动员的顽强精神,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关心残疾人,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在全世界,残疾人参与体育竞赛,以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乐观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世人所瞩目,给人以启迪。残奥会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特殊的震撼力为世界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