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写手投稿挑战BBC
西方媒体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们正在失去中国!而所有这一切,只因西方媒体根本不了解中国,也根本不愿真正了解中国
早报记者 郑洁
“写到最后,我突然想挑战一下BBC,一贯标榜客观、公正的BBC敢不敢一字不删地全文发表这篇文章呢?”说这话的是一位李姓中国人。
9月2日,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4点52分(北京时间22点52分),BBC中文网在《中国人谈中国》专栏里发表了这篇题为《西方媒体应当如何面对改革中的中国》的文章。文章用中文写成,全文约2390字,署名为“李先生”。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BBC在编者按中注明:“我们愿意接受挑战,正如我们致力于坚持客观公正一样。这位李先生的文章我们全文发表在这里,除了改正必要的文字和标点。”
BBC中文部新闻时事主编吴玉雯昨天在伦敦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就此文强调:“BBC欢迎一切‘题目有意思、有意义的理性讨论’。”
质问
敢不敢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在‘文革’后接受了完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的80年代新一辈”、“曾经是一个完全亲西方的、同时有着极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曾经是西方媒体的最忠实听众”。
他称自己曾经认为只有全盘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科学思想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欧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作者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变成一个批判接受者。“而促成这个转变的,正是BBC这样的西方媒体。”他在文中写道。
随后,作者描写了以BBC、CNN为首的西方媒体报道中国的事例。甚至直到今年的3·12事件和四川地震,西方媒体仍然没有改变。“西方媒体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们正在失去中国!……而所有这一切,只因西方媒体根本不了解中国,也根本不愿真正了解中国。”他称。
在分析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两个明显误解之后,作者又从更深层次的历史成因和东方文化背景论述了中国形成现有社会政治制度的原因,强调“民主化和法制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这与西方媒体所希望的恰好一致。
然而,作者还是发出疑问:“西方媒体想要推动的民主与自由与中国民众想实现的终极目标是否一致?”他提醒西方世界:“一个稳定和富裕的中国绝对是全世界的福音。东方文化最推崇的是和谐和稳定。”
最后,作者在文章末尾发出挑战:BBC敢不敢原文不动地发表?
回应
欢迎一切理性讨论
对于“全文”发表这篇文章,总部设在伦敦的BBC中文部新闻时事主编吴玉雯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她告诉早报记者,BBC中文网注重作者与网友间的交流,其中包括批评观点。“最近,我们接到很多这样的投稿。我们欢迎理性讨论,而不是只有两三行字的骂人。如果有人认为因为批评了BBC,我们就不发表的话,那就想错了。”她说。
吴玉雯强调,编辑在处理时只改正了必要的文字和标点,改动“非常少”。而且发表这篇文章并不是因为多了作者最后那句具有挑衅性的话,而是按照BBC一贯的编辑原则。
吴玉雯承认,作者耗费了一些心思完成这篇观点理性的文章,作为媒体的BBC对此不持有自己的观点,但只要题目有意思、有意义,就应该发表出来供人们正面讨论和交流。
对于作者“西方一直在误读中国”的观点,吴玉雯没有发表正面评论,但她表示:“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特别是在这次举办北京奥运会后。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非常有限,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他们去亲眼看看现在的中国,这对中西方的交流有很大帮助。”
建议
刊登英语版
在采访结束后,BBC中文网编辑又致电早报记者,表示他们会尽快将读者的反馈刊登在这篇文章的下面。早报记者在刷新网页后很快发现多出了十多个网友留言,其中不乏批评BBC的观点。
一位叫dolphin的中国读者说:“我完全赞同李先生的观点,也很欣赏BBC有勇气全文发表此文。”来自辽宁的易先生说:“李先生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中产阶层的一种观点,如何去公正报道,可能BBC的记者们比我这个门外汉更加专业。我还在想如果作者没有最后一段话,BBC会如何处理这篇文章呢?”
在批评声中,一位叫常青的网友说:“我是个普通中国人,每次看BBC我都会很郁闷。真的,我一点也不喜欢BBC,我不喜欢的理由是因为BBC报道的视角,是一种刁难或者幸灾乐祸或者居高临下。问题是BBC有权利这么做么?”
BBC中文网的编辑告诉早报记者,这篇文章还将出现在该网站的论坛中,供更多人留言讨论。而署名Phil Fu和一位未署名的网友则建议,希望BBC在英文版重要位置刊登这篇文章的英语版。“因为需要更加了解中国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那些在误会中成长的Foreign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