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私人高尔夫球会——温哥华高尔夫球会一直被抨击为排斥外来移民,近日其总经理布莱恩特·高夫终于公开承认,球会根据“潜规则”拒绝接纳英语不流利者入会。规则实施的初衷,是为了确保所有会员“可以方便地互相沟通”,并“能明白球会的规则精神”。
高尔夫素有“贵族运动”之称,但在温哥华地区由于场地多、竞争激烈,高尔夫收费低廉,门槛并不高,几乎可以算作一种大众休闲体育项目。该地区又是移民聚居区,据最新人口普查,39.6%的居民出生在国外,因此在高尔夫球场挥杆娱乐的自然不乏外国移民,这便让一些保守的本地人感到不快,想方设法让自己这块传统领地“纯洁”一点。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潜规则”引来阵阵批评。卑诗省公民权利协会的领导人莫拉尔指出,作为私人会所,他们制定怎样的“规矩”,原本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不违法,法律的确管不着,但大家必须严肃指出,这“就是排他和歧视”。著名歧视心理学专家因兹里希特也直言不讳地说,这种做法“从道德上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有责任容纳而非排斥移民。负责管理高尔夫球会的组织、加拿大皇家高尔夫协会的部分人士,也对温哥华高尔夫协会的这一措施提出批评。
温哥华高尔夫球会这项“潜规则”之荒谬自不待言。球员间的相互沟通固然很重要,但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运动员来自五湖四海,相聚比赛不过几天或十几天,但并不妨碍彼此的交流和沟通。高尔夫球会所是地方性、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场合,会员之间经常见面,有什么“不方便沟通”的?说到底,“潜规则”的潜台词就是,高尔夫是属于某种特定语言者的高贵运动,“异己”要想入内,必须先经过同化和甄别。虽然荒谬,但此种思维非毫无市场,远比温哥华这个小小的休闲私人会所影响力大得多的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8月下旬也弄出条新规定,要求对会员进行英语资格测试。这项规定出台的背后,便是某些赞助商对大量韩国女球员入会表示“不耐烦”而施压所致。
耐人寻味的是,温哥华高尔夫球会的英语“准入证”风波,对其进行抨击、质疑、鸣不平的,大多数都是本地人,或者不受“潜规则”影响的人,而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亚裔申请者,却多数保持奇怪的缄默,甚至在高夫出面认账前还有被拒者表示“没那么回事”。
无独有偶,美国女子职业高尔夫协会新规的批评者,也多是“不相干的圈内人”,如世界冠军哈灵顿对此批评最多,可他不仅英语流利,而且是男选手,这项规定无论如何也伤害不到他。与此相反,大部分直接受影响的韩国女选手,却表示“应该如此”、“准备去补习英语”。
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些歧视性规则的受害者多是自觉处于弱势的移民、外国裔,尤以东方人居多。他们传统上习惯于“退一步海阔天空”,且惟恐因抗争而被穿“小鞋”。不仅如此,一些移民、外国裔的母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英语崇拜,把英语化和国际化等同看待,甚至出现在自己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竟不许用本国母语发言的咄咄怪事。他们在高尔夫“准入证”上的忍让,一是怕自己吃亏,二来恐怕有些人心里干脆就认为理当如此。
平等权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社会各层面点点滴滴小事的集合体,认识到何为不平等是第一步,为自己所遭受的不平等据理力争是第二步,为自己所见到的任何不平等奔走鼓呼是第三步。平等权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构成要素,但它决不是天赐的,需要每个人的觉悟、自助与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