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泰国示威,福田辞职,美国大选,俄格冲突,世界依然纷纷攘攘。
有些事,纵然我们不想管,但还是被无端牵扯上。比如俄格冲突,BBC就妄加评论,认为教训格鲁吉亚会让中国暗喜,但又不敢公开支持俄罗斯。
美联社也同一个腔调,认为中国会从俄与西方冲突中获益。瞧瞧,要多阴有多阴,挑拨离间不说,还陷我于不义。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早就表态,希望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和为贵,世界本该和谐。
说点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事儿。奥运会刚结束,华裔女记者张丹红就因为发表对华友好言论被停职。“德国之声”的通告在肯定其专业能力的同时,认为她在接受媒体访谈中的一些表述,“和德国之声所秉承的主导理念不相符合。”“德国之声”一向自诩“致力于独立、全面、追求真理、多元化的新闻报道”,可在德国目前的舆论语境下,似乎也只能随波逐流。
为此,美国《侨报》发表《张丹红还会被“封口”吗?》一文,指出这不是一起偶然事件。不久前,同样因所谓“亲华”报道,德国体育信息通讯社资深记者迪特·黑尼希也被解职,说明德国媒体对华抹黑之声甚嚣尘上。这篇文章还提到,曾几何时,年轻一代国人对西方世界所谓民主自由满怀梦想。但如今在那披着“自由”的华丽外衣下看到的,只是对言论的精心操控、颠倒黑白,是丧失公信力的空洞与虚伪,所谓“新闻自由”其实只是为强权服务、传达西方价值观的自由。封住了张丹红、黑尼希的口,并不能阻挡德国民众认识真实的中国。
《侨报》的文章刚见报,“美国之音”立马就跳出来,说“中国对德华裔记者遭停职反应强烈”。其评论貌似平衡,似乎采纳了不同的观点,但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这些精心选择的观点,其实是为“德国之声”辩解。好一个“同声相应”!
世界终究还是有明白人的。《日本时报》发表《展示中国最好的一面》,就提醒西方媒体对华报道需谨慎行事。文章提到,西方媒体报道北京奥运会就像是观看分画面电视。其体育版的报道和电视直播都在庆祝艰苦但友好的比赛,而要闻版和舆论版的很多评论,用美国前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的话说,都是“喋喋不休,一味否定”。而现在的亚洲人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会关注主导国际媒体的专栏作家的文章,同时还会看本国媒体的报道。他们会发现其中的双重标准和虚伪,其间受损害的是西方媒体的可信度,而不是其攻击和嘲讽对象的声誉——看来,日本当年刚“崛起”时也曾深受其害,其媒体深得“其中三昧”。
前不久美国《新闻周刊》炒作海归反西方,而同为海归的李先生这一次则挑战了一把BBC。他写给BBC的文章原题是“西方媒体应当如何面对改革中的中国”,讲述他在欧洲生活多年,只能接触到西方媒体,很难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而正是这一段时间,使他的思想完全转变,从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变成一个批判者。而促成这个转变的,正是BBC这样的西方媒体在报道中采用双重标准。作者提醒说,西方媒体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你们正在失去中国!你们正在失去中国的年轻一代!
也许因张丹红“封口”事件的刺激,BBC不失时机地大秀了一把“客观公正”,不仅发表了这篇文章,还在“编者按”中表示,“我们愿意接受挑战,正如我们致力于坚持客观公正一样。”可就在前一天,BBC两篇有关中国的文章都继续其抹黑之能事。这就是所谓平衡报道的悖论,我发表你批评我的文章,那么,我以前的抹黑报道也就“客观公正”了——好一个华丽转身!(李鸿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