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被名泉吸引。 记者 邱志强 摄
本报记者 戚淑军 常新喜 张刚
泉水持续喷涌五年了,济南人欣喜了,济南人高兴了,可在持续喷涌的背后,凝聚了几代保泉人的努力,济南保泉开始于1981年,当年3月份,趵突泉、黑虎泉等四大泉群遭遇首次干涸,至今已整整27年。
地下水让位黄河水
2000年,济南遭遇缺水困扰,当年6月份,南部山区水库开始枯竭,市区南部出现定时供水,济南地下水位暴跌,创下了水位最低纪录21.30米,距离趵突泉喷涌的27.01米水位足足差了5米多。
这时,济南人将保泉供水的目光投向了母亲河——黄河,忍痛割爱,用黄河水取代地下水。1988年12月23日,位于市区西北部的黄河水厂正式并网通水,同一年,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济南市开始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筹资20多亿元开始了鹊山水库和玉清湖水库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
2000年4月,投资5.6亿元的鹊山水库向市区供水,2001年7月9日,玉清湖水库开始向市区正式供水,至此,每天80万吨的黄河水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济南千家万户,济南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供水比例由过去的7∶3变为了4∶6。
山东省社科院的王培智、张惠华夫妇是当时引黄工程的倡导者。尽管时隔多年,可谈到当时的情景,两位老人似乎仍然历历在目,他们告诉记者,当时济南所用的水源绝大部分为地下水,由于地下水开采过度,济南遭遇了“泉城无泉”的尴尬,趵突泉泉池都出现了龟裂,“停采地下水,关键要有替代水源,两大水库的蓄水不但为保泉创造了条件,也为备战水荒打下了基础。”
一年减采24个大明湖
2002年3月7日,趵突泉再度停喷。2003年8月1日,济南市成立封井保泉联合执法办公室,由济南市执法局牵头,水利局、市政公用局、园林局、市环卫局、人防办、规划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封井保泉行动。
记者5日从济南市水政监察大队了解到,截至目前,济南市已累计封闭深层自备井329眼,浅层自备井22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达2400余万立方米,一年减采的地下水量,相当于24个大明湖的水量。
今年8月5日,以置换东郊工业用水为目的的东联供水一期工程通水,开始为济南钢铁总厂置换地下水。据介绍,东联供水工程总投资1.9亿元,以鹊山水库、章丘市杜张水库、朱各务水库为水源地,通过提水泵及输水管道,向济南市东部地区重点企业济南钢铁总厂和章丘电厂等企业提供工业生产用水。
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级高工张延忠告诉记者,东郊地下水开采严重影响着泉水的持续喷涌,济南2004年已经投资2000多万元在黄台建成了板桥加压站,穿黄管道直径达1.8米,使工业北路沿线具备了通自来水的条件,济南市完全可以在这条管线的基础上停采东郊地下水。
济西抽水一波三折
2003年1月,在济南四大泉群持续停喷、济南供水面临紧张的大背景下,商广宇、叶枝顺、高明志三位地下水专家联名向省市领导建议,开发济西地下水源,保证泉水喷涌,确保城市供水。
2003年6月8日,济西抽水试验正式启动,每天从济西水源地抽出20万~35万立方米优质地下水,通过输水管道流入市民家中,经有关部门检测,济西水源地水质优良,与泉水差别不大。
然而抽水试验后,随着济南地下水位的起伏,加上济南在保泉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一碗水”与“两碗水”的争论,济西抽水试验变得一波三折。
2006年4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张宗祜、李佩成、卢耀如三位院士和国务院参事王秉忱教授等16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一个水文年的《济西抽水试验与保泉供水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后,认为济南泉域与济西地下水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地下水相对分隔构造——万灵山岩溶弱发育带,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开采济西地下水不影响名泉喷涌。
2008年3月13日,趵突泉水位持续下降,济西地下水开采再度叫停。
为泉水立法
保泉,一年一个轮回,保泉,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11月,趵突泉水位已跌破28米大关,济南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保泉的“十字方针”:增雨、补源、置采、控流、节水。为了保护泉水涵养区,济南迈出了绿化保泉的步伐,实施绿化保泉一期、二期工程,造林约50万亩,使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由14.5%增加到40.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证泉水的长年喷涌,济南市制定了全国唯一一部关于泉水的法规——《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方法》,成立了济南市名泉保护委员会与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出台了保持泉水持续喷涌的《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济南走上了依法保泉的轨道。
“人努力,天帮忙”,如今趵突泉已进入了持续喷涌的第5个年头,济南27年的保泉战,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济南保泉,希望在延伸,保泉之路,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刘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