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在同样的北京赛场上,我们又迎来了残奥会。由于参赛者都是身残志坚的残疾运动员,使得残奥会更受世人关注。
奥运会是力与美的展示,残奥会同样展示力与美,但残奥会还有更多的生命礼赞,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传唱的歌,可以流动的诗,并不因为你身体的残疾而失去美的礼赞。
体育运动不是健全人的专利,残奥会本身就是一首荡气回肠、高亢嘹亮的赞歌。
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残疾运动员时,送给运动员八个字“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其实,“自强不息,奋勇争先”也是残疾运动员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应该说每个残疾运动员都是生活冠军,如果他们在生活中不能自强不息,在竞技场上也不可能奋勇争先。
残奥会的精彩体现在残奥会举办期间的方方面面。为了办好残奥会,为了给残疾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北京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完善而周到的服务。比如,地铁站配备了升降电梯、增设了无障碍标识,定点医院和签约酒店也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来京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生活保障。秀水街、长城、故宫为残疾人购物、游玩也增设了盲道、升降机等设施。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万志愿者真诚的服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和“福牛乐乐”一样,在完美地诠释着北京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让扶残助残观念随残奥会而升华,是我们对残奥会成功举办祝福之外,更大的期盼。尊重生命,尊重残疾人,尽可能地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和生活的方便,是现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人说,给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水平反映着一个地方或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残奥会不只是对生命的礼赞,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文明的平台,或促进文明的推力。当身残志坚的残疾运动员,在残奥会上奋力拼搏时,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掌声和赞美,更要提高服务残疾人的意识和水平,给予他们美好的祝福。
残奥会,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更是对文明的呼唤与期待。
全球将近7亿残疾人,中国有8000多万,关爱残疾人,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成了我们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举办残奥会就是让残疾人用身体证明自己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用精神和意志展现自己的人格尊严、超越自我。在世界各地,残疾人不畏艰难、乐观进取的精神为世人所瞩目,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启迪。进入全文
著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写道:“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
是的,身体有残疾确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残疾之后应该怎么办,而这些残疾运动员就是坦然面对厄运,并积极努力改变现状的典范。其实,残疾并没有多可怕,有句话叫做“上帝在关上所有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一扇窗的。”而身体残疾也不等于相应功能的彻底丧失,比如,盲人有着敏锐的听觉和触觉等等,人体功能的补偿能力是惊人的,残疾人绝对不等于是残废人。而残奥会就是展示残疾人特长的最好舞台。进入全文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