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周六午后,北京著名的酒吧街区什刹海游人如织。轻风拂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与岸边林立的餐馆酒吧和远处的鼓楼构成一幅惬意画面。穿着蓝色志愿者T恤的高蕴华,在荷花市场的一角,正为过往游客指路和翻译。
“对残疾人来说,这座城市越来越方便了,这就是残奥会带来的变化,”27岁的先天性脑瘫患者高蕴华说。当日,是她在街头做城市志愿者的第一天。
每有外国游客问路,即使问的不是她,高蕴华也爱抢着回答。得空时,她把笔记本递给身边新认识的志愿者朋友,要他们写下联络方式。“不论残疾人还是健全人,都想有朋友。”她说。
几个小时以后,高蕴华将回到家里,和同样患有脑瘫的姐姐一起,观看残奥会开幕式。
北京残奥会6日晚上拉开帷幕。与会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2500多名教练员和官员,刷新了残奥会规模的历史纪录。
高蕴华在什刹海街道护国寺社区做残疾人工作,周围居民都认得她,并以“明星”相称。2005年从北京联合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高蕴华,是中国脑瘫患者中第一位大学生。
从小要强的高蕴华不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人人都有困难,只是遇到的困难表现方式不同,”她说,“健全人需要理解残疾人,残疾人同样也需要理解健全人。”
距荷花市场不远的什刹海另一侧的四合院里,80多位盲人正在“心目”影院里三五成群地唱着歌,其中一首叫作《微笑北京》。几年来,影院主持人大伟用生动的解说,让许多盲人迷上了“听”电影。
残奥会开幕日,“心目”为盲人影迷安排了一整天的欢乐派对:上午“看”电影《绿里奇迹》,下午唱歌、打牌、聊天,吃过饺子宴后,重头戏就登场了——听大伟解说残奥会开幕式。
“我有个愿望,”影院主持人大伟说,“就是带上盲人朋友到残奥会比赛现场,给他们现场解说!”
当“心目”影院的人们高兴地过奥运节时,北京海淀区颐源居小区的盲人按摩院里,34岁的苏魁月还在工作着。因为一起事故,他已经失明20年。
“平均每天为6位客人按摩,吃住全在这里,每个月净赚2000多元,”苏魁月说。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苏魁月每年回河北老家一次,平时打电话同亲人联系,听听他们的声音。
在北京,有1700多名盲人从事保健按摩业。苏魁月承认,社会上对盲人按摩多少还有偏见,比如有的顾客会问“你们真是盲人吗?”
“每逢此时,我都会把眼镜摘下来让他看个仔细,但感到很伤心。”他说。
从小喜欢游泳的苏魁月说,有机会的话,他想到“水立方”一显身手。
下午4点,北京南部宣武区白纸坊一栋居民楼里,李红坐在轮椅上把家收拾停当。“今晚我们全家都会在电视机前等着,从头到尾看完开幕式,”她说。
16岁时遇车祸截瘫、只能靠轮椅行动的李红,是个乐观健谈的人。“残疾人不能什么都靠别人,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才能把生活过好,”她说。
李红也承认,看开幕式时自己恐怕会产生些许遗憾。原来,她是一名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击剑运动员,因年龄偏大,最终没能入选中国残奥会代表团。
“如果再年轻几岁,我可能就要到残奥会上去拼了,”46岁的李红惋惜地说。
在北京东四十三条的家里,患有脊髓压迫症的关艳正在备课。上午,她到社区教大爷大妈学说英语,下午还要辅导一个孩子。“我今天可真累坏了”,关艳说。
不过,今晚她的日程表上只有一项内容:看残奥会开幕式的电视直播。
“残奥会太重要了!”关艳说。现在,她出门可以坐上配有无障碍设施的出租车,社区也为她家安装了无障碍设施,修了坡道,配备了专用浴凳。这些变化全发生在这两年。
北京市已宣布一项计划,在2010年前为5000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关艳从小自学英语,先后考上大连外语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在职研究生。她曾为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担任翻译,还给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写过信,并收到热情的回信。
北京2008残奥会的观众规模预计也将创造纪录,因为,仅中国就有13亿人,其中包括8300万残疾人。
当时针指向晚上8点时,“心目”影院里的盲人影迷们吃过饺子,在座位上静待大伟的解说,本文的另外几位主人公也已回到家里。
跳动的卡通玩偶和绚烂绽放的焰火,拉开了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大幕。
盲人按摩师苏魁月把耳朵凑近收音机,仔细地听着直播声音;李红坐在轮椅上,激动地朝屏幕里的运动员招手;关艳注意到,和奥运会开幕式有所不同,呈现出残疾人生生不息的精神。
在大伟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心目”影院的盲人们禁不住站起来,使劲挥动手里的五星红旗。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宏大的盛况!”62岁的秦名德说。他似乎忘了自己是一个盲人。(参与采写者:赖臻,张崇防,王洋,任珂,桂涛,林诗韵,顾钱江)
2008北京残奥会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