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7日奥运专电 题:“首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平亚丽与许海峰比较 新华社记者肖春飞
北京残奥会7日产生首金,冠军得主为斯洛伐克选手瓦多维乔娃。中国三名选手未能进入决赛。跟北京奥运会首金争夺战中杜丽的悲喜剧相比,残奥会首金就平静多了。
回溯首金的故事,以及首金背后人的命运故事,总是让人感慨。
今年是中国内地选手参加夏季奥运会与残奥会的第24个年头。24年前6月16日,北京盲人姑娘平亚丽在纽约长岛第七届残奥会上夺得女子跳远金牌,这是中国选手夺得的第一枚“奥”字号金牌;此后的7月29日,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中国选手在夏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今天看来,孰前孰后,也许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残疾人和健全人运动员携手并进,共同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遗憾的是,同是首金得主,但命运迥异。许海峰家喻户晓,而平亚丽……
其实,平亚丽当初载誉而归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查阅当年的新华社电讯稿可以看出,北京市为她以及其他选手举行了庆功大会,她受到晋级工资的奖励。此前,看过一次电视台对平亚利的专访,当时国家还奖励了300元--在大多数城市职工每个月只拿几十块钱的1984年,这笔钱相当可观了。
平亚丽是在此后的岁月中被逐渐淡忘的,而她接下的道路并不平坦,她的孩子也是先天失明,后来自己又下岗、离婚……
两位“首金”得主的对比,无疑是当年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状况的缩影。残疾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收获与付出并不一定成比例,他们是容易被社会遗忘的一个群体。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获得了公平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平亚丽夺得首金的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中国残疾人事业迎来了黄金时代,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和制度安排,致力于维护残疾人的各项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社会也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帮助,助残扶弱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又蔚然成风。
今天的平亚丽已经走出了困境。当年下岗后,她不甘于靠救济过日子。1999年,她开办了一家盲人按摩院。经历过无数次的跌倒和爬起,如今她已经收获了创业的甜蜜果实。她坚信,北京残奥会后,她的未来会更美好。
北京残奥会,无疑将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大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在全面推进北京及协办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一个自我超越、融入社会的舞台,提供了一个让健全人深刻理解残疾人并为其强健的精神深深感动的契机--当侯斌攀着一根绳子艰难点燃北京残奥会主火炬时,谁不为挑战命运、永不放弃的残疾人运动员而油然而生发内心的震撼!
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平亚丽牵着一条导盲犬出场,担任倒数第二棒火炬手,她赢得了整个国家的欢呼。从这一刻起,中国人重新记住了平亚丽们——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起步阶段为了祖国荣誉献出无悔青春的一代残疾人运动员。
虽然目前国人对残奥会的关注与欣赏程度,还无法跟奥运会相比。但今天跟昨天相比,已是巨大的进步,而明天,将迎来更大的进步。
“两个奥运,一样精彩”,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人激动,那么,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则让人感动。在为北京奥运会比赛而且眩神迷之后,中国人能够从激烈程度不足但人性光辉灿烂的北京残奥会的比赛中,接受一次人文洗礼。可以预见,2008年,中国人的体坛新偶像,除了邹市明、何雯娜、邹凯、刘子歌等奥运英雄外,还将有一批残奥明星。
著名的“木桶定律”说,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被短板所限制。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文明程度,关键是看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关键是看公众对残疾人的接纳程度。如果在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平亚丽们能够像许海峰们一样成为偶像,那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文明进步的一大幸事!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