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有望明年建成世界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图)

谢周清教授在北极考察。(本人提供)
谢周清教授在北极考察。(本人提供)

   广州日报与南湖国旅联合推出的“全球环保行”大型专题采访共派出7路记者,分赴北极、南极、欧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和美洲。目前,有5路记者带回了一手的环保资讯,将在1~2周内刊登完毕。还有两路记者将在年底前陆续出发前往南美洲和南极。

  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作用下,北极大陆的冰川已开始消融,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人的高度关注。日前,本报记者特别就此采访了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研究室专家谢周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研究员李丙瑞。


  本报北京讯 (记者赵琳琳)本报9月5日刊发了“全球环保行”系列报道之一《北极冰盖全消融海平面将涨7米》,报道一经刊出,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让读者们对北极大陆的冰川消融状况、环境保护等问题有进一步了解,本报记者日前特别采访了多次进行北极科学考察并对北极环境等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研究室专家谢周清,以飨读者。

  北冰洋“汇聚”了

  大量人类排放的污染物


  谢周清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当前,全球变暖使北冰洋海冰快速消融,已经引发了国际上对其主权、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的强烈关注。

  2004年,作为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考察队队员,谢周清前往位于北冰洋高纬度的斯瓦尔巴特群岛考察,并负责采集研究这些岛屿的湖泊沉积物,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没有仪器记录之前的北极气候和生态环境演变。

  “海冰的减少不仅表现在冰的分布面积减少,冰的厚度也在减薄,一不留神就可能一脚踩空。”谢周清说。有一次,他就一脚踩穿了薄冰,差点掉到冰海里。

  向北冰洋腹地深入的过程中,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到处被厚厚的海冰覆盖着,经常会发现开阔的水域,上面漂浮着大量的新冰,就像白色的泡沫塑料,乍一看,让人还以为是到了大型垃圾场。“实际上,北冰洋目前不仅仅受到人类排放污染物的影响,起到"汇"集了污染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在逐步成为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源头"。”他举例说,比如杀虫剂“六六六”,由于禁止生产和使用,目前大气中的这些半挥发性有机农药浓度在逐渐降低,而北冰洋海冰中积聚的高浓度农药反过来会通过海气界面挥发释放到大气中,造成二次污染。

  “北极霾”尚未驱散

  冬春季节“汞雨”又至


  谢周清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北极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

  比如,上世纪50年代,美国飞行员首次发现北极上空在冬春季节分布着大量褐色云团。这些云团后来被证实是来自某些欧洲工业国排放的含硫化物和重金属颗粒,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北极霾”,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北极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的关注。

  “直到今天,北极霾依然每年如期而至,未得到改观。我们的考察结果表明,哪怕是被认为相对干净的北极的夏天,现在,在大气中也发现了来自这些欧洲工业国家长距离输送的重金属污染物。与此同时,多年海冰融化,将使得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力度加强,北极的大气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谢周清介绍说,海冰融化将开辟每年节约数十亿元的航运捷径,使亚、欧和美洲之间的航线缩短6000公里到8000公里。从环境角度看,大量船只的航行将不可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包括碳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一新的潜在污染源。

  谢周清介绍,今年5月,北极地区周边5国部长级会议在格陵兰岛召开,在会后的声明中强调将强化现有措施,降低船只对北冰洋造成的污染。另外,北极的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相互影响,需要系统考虑。比如,除了“北极霾”,近年来,在冬春季节又发现了“汞雨”现象,就是每年在这一期间,大气中大量的零价气态汞转化为二价汞,沉降到地面。这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多年海冰融化,在新冰形成过程中,形成含卤素浓度很高的卤水,在大风作用下释放到空气中,一旦遇到酸性较强的气团,经过反应,产生大量卤素特别是溴原子,迅速把元素汞氧化。

  对话

  专家李丙瑞

  中国有望明年建成

  世界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本报上海讯 (记者吴红林)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北极的异常变化?这些变化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研究员李丙瑞。

  改变气候主要靠地球系统自我调节

  广州日报记者: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减缓北极冰雪消融的速度,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我们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或手段可以利用吗?

  李丙瑞:应该说,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前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境保护,也是比较初级的阶段和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很长,依靠人类活动减缓气候变暖和冰川消融是很困难的,主要还是依靠地球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陆地面积只占到地球面积的20%,有人类居住活动的大约只占到陆地面积的一半,这其中,还有很多欠发达地区维持着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其实很有限,我们很难依靠人类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改变气候。

  飓风、台风频发与气候变暖有关

  广州日报记者:有科学家说,如果北极冰盖全消融,海平面将上升7米,到时,包括上海、广州等众多城市将被淹没。

  李丙瑞:从科学角度看,这种现象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按照太阳辐射的条件来说,极地应该很冷,赤道应该很热,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这是因为大气和海洋的环流把赤道吸收的太阳热量向极地传送。当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雪融化,大气和海洋的环流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赤道和中纬度向极地输送的热量减少,反而会使极地变冷,赤道变热。

  广州日报记者:近些年来,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现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是否跟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盖消融有关?

  李丙瑞:海啸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海底地震引发的,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不是很大,倒是飓风、台风和气候变暖有一定的联系。

  赴南极旅游人数将达4.4万人次

  广州日报记者:在前往极地科考时,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李丙瑞:目前,我只是去年去过一次南极。关于南极的变化,比如南极是否在变暖,目前在科学界还存在争议。在南极,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考察站,但活动范围很有限。我当时主要是在中山站工作,最多的时候有80多个人,各行各业的都有,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是件很愉快的事情。空闲时,大家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并不会感到孤单。

  广州日报记者:近年,南极旅游人数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据统计,2007年到2008年,南极旅游人数将达到4.4万人次。极地旅游会破坏极地生态吗?

  李丙瑞:极地旅游对极地生态不会有太大破坏作用,不会有什么恶劣的影响。所谓极地旅游实际上是在亚极地圈附近旅游,并没有进入极地腹地。但是,还是有必要提醒大家,前往极地旅游还是应当以观光为主,最好不要带回极地生物,更不能乱扔垃圾。

  冰下机器人即将研制成功

  广州日报记者:中国极地科考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李丙瑞:应该说,我们是一个极地科考大国。在南极,我们有中山站、长城站,另外,南极最高点冰穹A有望在2009年矗立起世界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在北极,我们有黄河站;并且,我们还有一艘2万多吨的“雪龙号”考察船。但是,因为起步相对较晚,我们还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极地科考强国,我们的科学成果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还有些差距。目前,我国第3次北极科考正在进行中。

  目前,我正在参与和承担的项目之一是一个“863”项目,我们把它叫做“北极海洋监测系统”,我们重新开发了一个冰下机器人,它可以自主操作,也可遥控操作。在未来极地科考中,这个机器人将被放到冰下,对极地海洋进行水下观测,实时地把数据传到观测平台。目前,该机器人正在进行冰下试验。

  专家谢周清

  对话

  5年退后5个纬度才能建冰站

  北冰洋海冰面积每10年减少10


  %广州日报记者:请谈谈您在考察时目睹的冰川变化。

  谢周清:加拿大研究人员在上个月发现该国北极地区一座面积为55平方公里的巨型冰架断裂。目前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的新奥尔松,其冰川覆盖面积正在急剧减少。所有这些事实都让人们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全球变暖对北极的影响。特别是,北冰洋海冰的变化更加显著。自1972年有卫星观测资料以来,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每10年便减少约3%,1980年,变为10%。与此同时,冰层厚度减少了40%。

  2003年我参加的那次北极考察,大约在北纬80度左右就找到了建立冰站的场所,而今年的第三次北极考察,在北纬85度左右才找到适合建立冰站的多年老冰。

  广州日报记者: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谢周清:北冰洋是全球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区,对于调节全球热辐射平衡(如温室效应)非常重要;北冰洋是北半球洋底冷水流来源,任何异常都有可能导致全球洋流的紊乱;还有,海水与冰雪反射太阳热辐射的能力相差6~16倍,因而北冰洋海冰及冰山的总面积变化必然直接影响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总量,从而引起气候异常。

  烤羊肉的香味也能引来北极熊

  广州日报记者:北极熊正在濒临灭绝?

  谢周清:2003年的北极考察,我们曾在考察即将结束时,在海冰上举行烧烤庆祝,不料,烤羊肉鲜美的味道却引来了北极熊。由于海冰融化,觅食范围缩小,北极熊常常闯入人类活动区寻找食物。有报道说,上个月底,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东部,一头骨瘦如柴的老北极熊闯入一个气象站附近,由于威胁到气象站工作人员的安全,斯瓦尔巴总督批准将其击毙。

  2004年,我在黄河站考察时,每次离开站区考察都要背着枪支自卫。对于北极熊,最近,我们与美国的科学家合作,对大量的北极熊毛的碳和氮同位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指示食物营养级的氮同位素数值在降低,意味着,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以海豹为食的北极熊不得不断改变自己的食谱。

  广州日报记者:国际上对于目前北极环境的保护都有哪些措施?我国的行动如何?

  谢周清:1996年,北极理事会成立,出台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并相应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北极监测与评估、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北极污染物行动计划、北极动植物养护、突发事件预防反应6个工作组。我国2007年首次派团参加了该组织活动。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恺萌)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谢周清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