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武,字飞”,“贞元三年”,赴华州访友,于“市北街见一妇人,甚美。”“遂赁舍于美人之家。主人姓王,此则其子妇也。”这李章武,虽不是浪荡子,却为追花者,还是一个有想象力的浪漫之人。见到美貌妇人,便有这样真切的追求之念,并付诸行动,非性情中人很难做到。
而那女人,也非庸常之辈,自有一场爱恋等着她。于是,“乃悦而私焉”,“既而两心克谐,情好弥切”,“居月馀”,“章武系事,告归长安”。“既别,积八九年。”长安距华州将近千里,且两人为“私”,自然难以联系。月余的“两心克谐”,换来的却是八九年的长久分别。于李章武,也许只是一次艳遇;但对那王氏妇人,定然会有许多相思郁积于心。
果然,“贞元十一年”,章武赴下邽会友,“忽思曩好,乃回车涉渭而访。日螟达华州,将舍于王氏之室。至其门,则阒无行迹。”原来,“王氏之长老,皆舍业而出游”,而王氏妇因“心常感念,久已成疾”,“殁已再周矣”。王氏妇曾谓邻妇杨六娘:“阅人多矣”,“未尝动心”,“顷岁有李十八郎,曾舍于我家,我初见之,不觉自失。后遂私侍枕席,实蒙欢爱。今与之别累年矣。思慕之心,或竟自不食,终夜无寝。”殁前,又托杨六娘转告他日来访之章武:“仍乞留止此,冀神会于仿佛之中。”女人一旦爱上一个人,其思念往往来得比男人更真切深沉。这样的思念根植于心,食不甘,夜难眠,由思及身,毁损身体,渐至形销骨立,无疾而终。王氏妇人,便是一例。怪不得有人说:女人,是情感动物,为爱而生。女人对自己的爱恋总是充满希望与信心,不到最后的绝望之时绝不放弃。即使身已死,却依然相信曾经爱恋过自己、自己一直爱恋着的人不会舍弃这份爱。
正因为如此,王氏妇人才会拜托邻妇转述自己的思念,安排死后与李章武的会面。很多时候,面对现实世界、文学作品里女子们的深切爱恋和男子们以功名、事业、孝道为借口的无情背叛,作为男子的我汗颜不已,自叹弗如。也许正因为如此,曹雪芹才会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一个个清爽高洁;男子是泥做的,多有污浊秽垢。
当夜,李章武“自食饭毕,安寝。至二更许,灯在床之东南,忽尔稍暗,如此再三。”“旋闻室北角悉窣有声,如有人形,冉冉而至。五六步,即可辨其状。视衣服,乃主人子妇也。”“章武下床,迎拥携手,款若平生之欢。”“倍相狎昵,亦无他异。”“视天欲明,急趋至角,即不复见。但空室窅然,寒灯半灭而已。”人与鬼,在这一夜圆满了他们八九年分别的相思。但至此一见,便成永诀。王氏妇人亦云:“冥中各有地分。今于此别,无日复会。”为什么真切动人心弦的爱总要留下许多遗憾?难道这尘世上真的无法容纳永恒相依相拥的爱恋?或许,正因为有这样真切的永诀,才让我等俗人心魄为之动,才能令我等唏嘘再三,挥之不忘。这,可能就是悲剧的力量!
鬼,是一个很奇特的文化符号。从科学的角度看:鬼,是不存在的。但鬼却在我们的思维、文字、习俗中,存在了几千年,几乎一直与我们人类相依为命,成为人类须于也无法离弃的宿命。《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礼记》则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在这里,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是“人”的另一种生存形态。王充在《论衡》里给鬼另一种定义:“鬼者,老物之精也。”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成鬼之可能。任何一物发展到“极致”成“精”,就成了鬼。但我却喜欢《说文解字》和《礼记》里的说法:如果真的鬼,我宁愿它是人类生命的另一种形态,是人类在另一个异域空间里的“新”的存在。
关于鬼的著述和传说,在中华民族的典籍里可谓汗牛充犊。有时,鬼的世界亦如人的世界,有鬼父鬼母鬼儿子,有鬼家鬼国鬼社会,有鬼情鬼爱鬼纠角。有些鬼与人为善,亦有很多可爱之处。有时,鬼的世界异常恐怖,完全是一个另类世界,在地狱的惨景里,便有许多鬼受苦受难、永世不得超生的描绘。有些鬼与人作对,随时随地都想找人当它的“替死鬼”,总想不按“规律”摆脱鬼的身份。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鬼,都有一个不灭的希望:轮回,重新回到“阳间”做人。在传统文化里,鬼,多与不详相联系。遍翻字典,凡与“鬼”有关的字,多为贬义。即使是“魅力”之“魅”也是贬义中性化、褒义化后,才显出几分可爱来。
曾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片名被翻译为《人鬼情未了》,讲述一段超越生死的恋情。当然,人鬼殊途,爱情虽然伟大,却无法圆满这场人鬼之恋。影片的最后,在主题音乐里,男主角(鬼)慢慢幻化为一缕烟雾,渐渐淡出银幕,令观者无不动容潸然。
读《李章武传》,脑子里一下子便浮现出《人鬼情未了》的许多情节。而与此同时,很多疑问也奔涌而出:“生”时的爱恋真能延续到“死”后?现实世界里的“人”真能与虚幻异域的“鬼”续写爱的华章?这美利坚《人鬼情未了》的创作灵感莫非就来自中土大唐的《李章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