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9月8日电(记者周婷玉)3岁多的孟俊材一看到相机的镜头就要凑过去,做出胜利的手势,并对着镜头晃着脑袋说“耶!”
谁会想到,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多月前还因脑部严重受伤躺在床上昏迷不醒。
“是医护人员的坚持才救了孩子一命,没想到康复得这么快这么好。”孩子的父母曾绝望到签字放弃治疗。
有爱生命就会“站起来”。在四川还有许多伤员和小俊材一样,在政府和医护人员的关爱下日渐康复。
勇敢的孩子依然坚强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伤员康复中心,22岁的刘畅用双手撑着在床上用力地练习弯腰,每弯一点他都痛得咬牙流汗。他说:“很累,但很舒服。”因为只有恢复腰部力量,他才能装上假肢重新站起来。
这位来自北川县的小伙子,在地震中为了保护同事,双腿被水泥板压住,导致一条腿从髋关节部分截肢,一条腿从大腿中部截肢。自被救出后,刘畅长期卧床,肌肉萎缩,手臂和腿部的力量急速退化,身体完全坐不起来。医院的医疗康复专家为他制定了专门的康复计划,每天都陪他练习关节松解、肌肉力量。8月8日,刘畅终于能用手将身体撑起,并且利用充气支架“站起来”过两次。
“我现在就等着合适的假肢,我一定会站起来并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且要走好每一步。”刘畅说,他希望康复后能重新回到北川县交通局工作,虽然腿不方便,但他还可以用电脑制图。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医疗康中心”,身着红裙黄T恤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卿静文特别阳光,她高兴地向记者推荐:“阿姨,走廊的墙上有我的画,是个美女。”
卿静文是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学生,她被困在废墟下时对给她打针的医疗队员说:“阿姨,你快出去吧,这里很危险。”她的善良和勇敢感动了全中国,她的乐观和向上依然打动人心。
失去右腿的静文刚从床上坐到轮椅上时,就让爸爸推着出去逛街,见到谁她都笑。“可能有人以为我真是被震傻,其实我是真的很高兴。”她说。
坐在轮椅上的静文开始学习画画、口风琴、陶笛,还有英语。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很有音乐天赋,从不识谱到会吹好几首歌只用了一周时间。
作为残奥会的火炬手,卿静文已经成为一名残奥会的志愿者。
“白衣天使”依然忙碌 每位伤员都有一份康复方案,每位伤员都有一份康复时间表,每位伤员都会有医疗康复人员手把手地训练……在医院的伤员康复病区,医疗康复人员的身影忙碌不停。
四川骨科医院治疗师林辉阳每天都要为18名伤员做关节按摩,一天下来几乎没时间休息,有时自己的腕关节都疼,但他从未因此少用一分力。
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赵万华说:“救援人员把伤员救出来,医疗人员要让伤员活下来,而康复人员则要让伤员"站起来"活得更好。”
为了帮助伤员尽早恢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科主任何成奇早在5月13日便决定介入到伤员救治中进行早期康复,16日发出“实施地震伤员早期康复,将功能障碍降到最低程度”的倡议。
四川省于5月19日便组织首批康复专家深入灾区,5月22日,首批国家康复医疗专家组奔赴灾区。截至目前,仍有湖北、湖南、广东、江苏、上海、浙江6省市近百名医疗康复专家留在四川灾区。
为了让伤员都能得到医疗康复服务,医护人员直接到车站、机场迎接从外省转回的伤员,在对伤情进行分诊、筛查后将伤员分流到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康复。
另外,医疗康复专家还要下到县乡村和灾民安置点,对一些自行回到省内的伤员以及一些分散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伤员进行筛查,将伤情较重的伤员转回市或省级医疗机构康复。北川县的高飞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飞因挤压伤腿部和臀部肌肉纤维化,在三台县人民医院躺在床上不能动,专家巡诊时将他带到绵阳市中医院进行康复,两个星期后,腿关节能弯出90度了,拄着拐杖能自己行走。
据了解,医疗康复专家已经在30多个受灾县开展了巡诊、筛查的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主任医师黄晓琳说:“看到伤员一天天康复,再累也开心。”
关爱仍在继续 赵万华说,今年5月底,四川省卫生厅就对全省医疗康复资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并依托和利用现有的医疗康复机构,建立起省、市、县、乡镇四级地震伤员医疗康复网络,对地震伤员实施相对集中的医疗康复。
截至9月1日四川还有1278名伤员在省市级医院接受医疗康复并且情况日益好转,另外还有6146名分散于县乡社区或家庭进行医疗康复。
四川省一边为伤员积极进行医疗康复,同时还在积极协调各方为这些伤员配备假肢或辅助器具,这一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的支持。
四川省明确,截至今年年底,地震伤员全部享受免费治疗。
世界华裔骨科学会“站起来”行动已多次奔赴四川灾区,捐赠假肢、助气架等许多价值不菲的康复器具。
其他社会团体和慈善机构的捐赠也陆续在签约,关爱在继续……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