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下的国家体育场(“鸟巢”)。 中新社发 初征 摄
即将离开奥林匹克公园的年轻志愿者在鸟巢附近合影留念。 中新社发 刘新 摄
中新社上海九月八日电(许晓青郑莹莹)刚刚谢幕的北京奥运会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在这次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过后,中国的形象将在全球视野中呈现怎样的变化?
当国际舆论就“京奥后的中国形象”众说纷纭之时,八日在上海开幕的第三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吸引了海内外数百名专家到场。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奥运会后的中国”议题。
中国形象研究日渐火热,大有成为新“显学”之势。
“京奥开幕式”成为众多学者、官员在此间中国学论坛的开场白话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指出,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艺术家精心构造的巨大汉“和”,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明相互融汇的理想境界。他说,北京奥运是“理解中国、感动世界”的历史时刻,中国与世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并相互理解过。王荣华认为,当今世界宛如“地球村”,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连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问题只有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有中国的参与。
台湾大学政治系资深教授胡佛表示,看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感觉很亲切,从台湾的视角看对岸,大陆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和”字的提出预示着大陆渴望更深层次的精神建设,这可以对中国的飞速进步提供必要的思想补充。
谈及中国形象话题,海内外学者各抒己见。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表示关注北京奥运的成功,他提出,奥运会所展示的和平形象,将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解决“全球暖化”问题等多个领域发挥更重大的作用。他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在"继续开放"的过程中从世界受益。”
但也有一些西方人士对中国存有误解或偏见,中国前驻德大使梅兆荣对此表示说,有时“恰恰是中国的成功,使外部世界一部分人的心态失去了平衡”。
针对国际主流媒体对京奥的不同报道,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向此次论坛提交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他以“多种声音讲述同一个故事”来描述北京的奥运会报道。
美国乔治敦大学中国政策项目主任大伟·杉鲍教授认为,在把握一个“真实的中国”时,西方学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他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否共享了北京奥运精神提出疑问。他说,全球各地的学者对中国仍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需要进一步担起向各国政府和民众准确建言的责任。他认为,海外中国学研究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例如建立互动合作的研究模式等。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向论坛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北京奥运会再次雄辩地表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王晨呼吁国际社会摘下“有色眼镜”,以世界未来发展的角度和更加宽广的视野来观察中国、认识中国。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