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文化资源当廉价噱头
据报道,一家名为“冀中老区根据地”的餐厅近日开张。进入餐厅,身着“八路军”或是“国民革命军”服装的服务员,会高喊“首长好”来招呼客人。修成“地道”模样的包间更是以“狼牙山”、“保定”等命名,食客进屋就要“上炕”。
商家经营,历来讲究的是创新,“一招鲜,吃遍天”,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真正的好餐厅,更注重的是做出自己的看家菜,而不只是货卖一张皮,仅仅做点表面的形式文章。
例如,老字号“同和居”,就有潘鱼和江豆腐,“致美斋”则有四做鱼和两鸡丝,“厚德福”拿手的是铁锅蛋和瓦块鱼……人们上这些地方,就是冲着那些别处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而不是奔着外在的花哨去的。
有意思的是,如今不仅商家的经营策略变着花儿地在转移,食客们的心理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很多人不约而同地看重形式和外表,唯新是举。以前讲究的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而如今是格外看重包子的“褶”了。
于是,才会出现“冀中老区根据地”这样不伦不类的餐厅——这有点儿像是老舍先生话剧《茶馆》里王掌柜令人啼笑皆非的改良。
问题在于,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特别愿意把过去遗存下来的文化资源,当成今天赚钱的法宝。
听说在江苏,清朝李渔早不存在的故居芥子园要出土重建,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在浙江,余秋雨先生曾居住过的宅子要拔苗助长升格为“故居”;而在全国不少地方建起的唐街、宋城,更无一不是打着文化资源的牌,来为今天的经营活动鸣锣开道。
至于更等而下之的,还有的竟然将日本侵略者的军服当成旅游照相的道具,将“文化大革命”的场景改造为餐馆的模样,让服务员一律装扮成红卫兵……
某些人就是这样把文化和历史,与赚钱的目的迅速地链接在一起,达到内容的肆意置换,将文化和历史当成了商标,当成商家开门揖客的大堂侍女,当成营销的手段和盈利的润滑剂。
商业时代的发展,靠的是文化过去的遗存和今天的积累两方面。过去的文化资源是今天文化积累的基础,只有重视过去文化资源的商家,才有可能把路走宽、走远。
因此,我们要对历史心存敬畏,而不能把文化资源当成廉价的噱头。
肖复兴(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