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11时25分,“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A、B两颗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与环境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对我国的防灾减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华社记者汪永基摄)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顾瑞珍孙彦新)经过2天的在轨运行测试,6日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有效载荷状态良好,8日17点,两颗卫星的CCD相机成功传回首幅遥感图像,处理后遥感图像清晰,随后开展的A、B星首次环境应用实验也获得成功。
环境保护部环境卫星中筹备办公室副主任王桥研究员介绍说,“环境一号”A、B卫星9月8日在第29圈、第30圈、第31圈三次成像,相继下传了长江口-台湾、青海地区、新疆喀什地区三个条带共54幅CCD影像数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卫星中筹备办公室在第一时间从中国资源卫星中心获取了首批数据,并立即开展了数据处理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实验。
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环境一号”A、B卫星CCD相机数据图像质量基本稳定,地物纹理等影像特征突出,具有辨识和反演地表生态环境目标的能力,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大型水体环境监测、宏观生态环境监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按计划,未来几天将陆续进行“环境一号”A星超光谱成像仪和B星红外相机成像实验,卫星还将进行3个月在轨测试与数据评价工作。
“这个卫星对于确保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稳定业务运行并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这次环境一号卫星的图像接收和环境应用实验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环境减灾卫星应用事业向系列化和规模化方向又前进了一大步,预示着中国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表示,环境保护部将结合上述计划全面展开环境卫星应用实验,推进环境卫星的业务运行和应用,尽最大努力发挥环境卫星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环境一号”卫星系统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拥有光学、红外、超光谱多种探测手段,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环境和灾害监测能力。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