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2日,中国香港脑瘫运动员苏桦伟(左)与队友余春丽在香港国际机场展示获得的奖牌。当日,参加在日本大阪举行的“残疾田径锦标赛”的中国香港残疾运动员凯旋。在这次比赛中,苏桦伟获得了男子100米和200米金牌,并刷新了这两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余春丽也获得女子100米及200米银牌。新华社记者卢炳辉摄
新华网香港9月9日奥运专电 题:璀璨星空 全赖有你——香港残疾人体育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朱华颖
“神奇小子”苏桦伟、“香港首席剑客”余翠怡……在香港体育运动史上,这一个个创造了运动奇迹和生命辉煌的残疾人运动员,和李丽珊、黄金宝等健全运动员一样,如明星般闪耀,受到港人的敬佩与爱戴。
他们是香港体育成就的缔造者,是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上一道道璀璨的光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香港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进入二十一世纪,可谓迎来"黄金时代"。”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主席冯马洁娴对记者说,社会对残疾人士越来越关心、尊重,特区政府对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运动员一视同仁,残疾人士训练、参赛不用担心经费问题,在国际上频频摘金夺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香港的残疾人体育运动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在医院和康复中心设立了一些残疾人运动项目。自1972年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成立后,开始发展田径、轮椅篮球、乒乓球、射箭等运动。正是从那时起,香港残疾人运动员开始登上国际赛场,踏上为香港赢得荣誉的征程。
“第一次参加残奥会才发现自己的不足。”现为香港轮椅击剑队教练的刘轼,回忆起1972年代表香港参加海德堡残奥会的情景,依旧感慨万分:“那不仅是我,也是香港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好多资讯都没有。当时我在香港没有对手,以为自己了不起,到了国际赛场才发现和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甚至连许多运动术语都听不懂。”
打开了一扇窗口,便产生了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香港残疾人运动员开始驰骋国际赛场,从1972年第一次出征残奥会便获得1银1铜的成绩后,香港代表队在每一个国际赛事上都不会空手而还,获得的奖牌数不断增加。从1972年到2004年,残奥会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从44个上升到136个,参加的运动员总数从1000名上升到3969名,竞争是越来越激烈,但香港代表队获得的金牌却从零上升到11枚,奖牌总数从2枚上升到19枚,在所有代表队中的总排名从第29上升到第17。
“除了残奥会,香港残疾人运动员每年还要参加很多比赛,如亚运会、远南运动会等,获得的奖牌太多了,无法统计。”冯马洁娴说,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香港代表队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摘取了11金7银1铜,苏桦伟在短跑200米比赛中还刷新了残奥会纪录。
2007年是香港残疾人体育界的丰收年。冯马洁娴说,在2007年日本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中,苏桦伟再次打破自己保持的100米和200米跑世界纪录。轮椅击剑金牌得主余翠怡获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协会义务秘书伍泽连获特区行政长官颁授荣誉勋章,以表扬他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残疾人体育运动。协会技术委员会主席蒋德祥获得国际残奥委颁赠的“国际残疾人奥委会荣誉奖章”。
在本届残奥会上,香港派出22名运动员参加8个项目的角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香港残疾人体育越来越成熟。第一次参加残奥会的时候,刘轼一个人就参加了游泳、田径、射击、轮椅击剑等多个项目的比赛,而现在,香港残疾人运动员越来越专业。刘轼说:“香港残疾人体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是以康复为目的,然后发展到康乐活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渐渐进入专业化阶段,到现在有的项目已经出现职业化趋势。”
刘轼认为,香港运动员和欧美运动员比,在体能项目上还有差距,但在技巧性项目上有一定优势。香港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在悉心探索更好的训练方法,争取更好的成绩。
据介绍,目前香港为残疾人士开办的体育训练课程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香港残疾人奥委会还特别成立了运动员训练基金,用来提供体育训练器材、资助香港残疾人运动员定期训练以及补贴因赴海外参赛而减少的收入等。
如何培养新一代运动员、让香港在国际残疾人比赛中取得的辉煌成绩传承下去,是香港残疾人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协会项目主任廖凯欣说,目前香港残疾人运动员有一定的断层,面临转型,协会正加紧在特殊学校中发掘新一代运动人才,并尽量合理有效分配训练资源,以求各个项目均衡发展。
廖凯欣表示,在本届残奥会上香港新一代运动员已崭露头角,未来会加紧培养“新血”,不让有实力的运动员被埋没,争取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推出更多的“明日之星”。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