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里面有好几个“核”。 |
□文/图 本报记者 谢鑫名
9月8日,郭先生吃了一个柿子,“嘎嘣”一下,硌了牙,原来里面长着“核”。郭先生听老人们说过柿子长核的事,但从来没见过,如今亲身经历,顿生几分好奇:好好的柿子怎么就长“核”了呢?
郭先生是裕华区西京北村的居民,三四年前他在自家院子移植了一棵柿子树。今年柿子结得多,压弯了树枝,前几天,有几个柿子熟了,他摘下来一个存起来。9月8日下午,郭先生拿出那个柿子大口咬下去。
郭先生吃了20多年柿子,从来没吃出过“核”。他问村子里的老人,老人们都说,听说过但都没见过。郭先生忍不住好奇,从树上摘下几个柿子,却再也没发现“核”。“这个柿子怎么就长出核了?”郭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对此,石家庄林业局果树站站长剧慧存说,能遇到有核的普通柿子实在是一件难得的事儿。
他介绍,柿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日本引进的无涩甜柿,这类柿子与一般植物一样,需要开花、授粉、结果,果肉内生长“核”,可以做为种子。但这类柿子在中国分布不广,尤其是在石家庄地区几乎没有。
还有一类柿子在中国分布极广,就是日常在市场和果园经常见到的普通柿子。这类柿子有磨盘式、台式、莲花式等品种繁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孤雌生枝类柿子,也就是无需授粉就可以结果,因此按自然规则讲,这类柿子是不接受授粉,更不会生长果核的。
但由于大自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偶然这类柿子的某一个也会产生“核”,这个几率是非常非常低,根本无法计算无法预测。
他说,郭先生家的柿子是普通柿子,有一个有“核”,原因应该是这个柿子在开花时被蜜蜂、蝴蝶等“强制”授粉,而这朵花又反常理地接受了授粉,最终结了果子长了“核”。
|